開眼亞目

開眼亞目

鞘亞綱分4目,其中的槍形目分兩個亞目(開眼亞目和閉眼亞目)。開眼亞目Oegopsida,眼眶外不具膜,有的種吸盤特化成鉤,許多種具發光器,輸卵管1對。主要營大洋性生活。

基本信息

簡介

柔魚柔魚
鞘亞綱分4目,其中的槍形目分兩個亞目(開眼亞目和閉眼亞目)。開眼亞目Oegopsida,眼眶外不具膜,有的種吸盤特化成鉤,許多種具發光器,輸卵管1對。主要營大洋性生活。
亞目以下共分23科,有經濟意義的為帆烏賊、武裝烏賊科、贍烏賊科、鱗甲烏賊科、大王烏賊科、爪烏賊科、小頭烏賊科、手烏賊科、菱鰭烏賊科、柔魚科等10個科。在中國僅有一科即柔魚科。

下屬科屬

柔魚科

柔魚科Ommatostrephidae:胴部圓錐形,末端尖細。肉鰭短小,位於胴後,兩鰭相接多呈橫菱形。腕吸盤2行,第3對腕側扁,中部側膜突出,右側或左側第4腕或第4對腕莖化,觸腕穗吸盤4~8行,不特化成鉤。閉鎖槽略呈矮塔形,具上形鉤。內殼角質,狹條形,末端形成中空的圓錐物。資源量極大,為頭足類中產量最大的一個科。
褶柔魚屬Todarodes:肉鰭末端不延伸。右側第4腕莖化。不具發光器。
太平洋褶柔魚太平洋褶柔魚
太平洋褶柔魚pacificus:胴部圓錐形,後部明顯瘦凹。鰭長約為胴長的1/3,兩鰭相接略呈橫菱形。第三對腕甚側扁,中央部邊膜突出,略呈三角形,腕吸盤2行,雄性右側第4腕莖化,內面較平,頂部吸盤特化成為2行肉突,外側一行為小肉突,內側一行為肉片,特化部約占全腕的1/3,觸腕穗4行,中間2行大,邊緣、頂端、基部者小。內殼角質,狹條形,後端具一縱菱形的“尾椎”。
本種主要分布於日本群島周圍海域,中國的黃海和東海也有分布,主要是在山東半島東端海域。世界年產量約4.0×105~5.0×105t,最高年產量達7.0×105t,是頭足類中產量最大的一種,但肉質較硬,在市場上其質量次於中國槍烏賊(中國鯨魚)。為大洋性種類,很少進人內灣生活,能做長距離的水平洄游,為兇猛的肉食性種類,主要以大型浮遊動物和沙丁魚、鯖等中上層魚類為食,種內殘食也極常見。本身亦為鮪魚等大型中上層魚類所捕食。

光眼烏賊科Lycoteuthidae

光眼烏賊科Lycoteuthidae:胴部短,呈圓錐形。肉鰭相接為菱形。腕吸盤為2行,觸腕長,吸盤4行。第4腕背側連結。眼胞的腹側有發光器。該科有2個亞科。

武裝烏賊科Enoploteuthidae

武裝烏賊科Enoploteuthidae:胴部圓錐形。發光器很多,眼孑L和眼胞發光器呈現多樣化。肉鰭略呈橫菱形或近圓形。腕吸盤2行,有些吸盤已經特化為鉤。觸腕穗吸盤4行,有的種類部分觸腕穗吸盤特化成鉤;右邊第4腕莖化。科以下分為3個亞科。

爪烏賊科Onychoteuthidae

爪烏賊科Onychoteuthidae:胴部圓錐形,體表光滑或具皺或瘤。體表一般不具發光器,少數種類體內具發光器。頸褶有的種類有,有的種類無。肉鰭呈橫菱形或扁圓形。腕吸盤或腕鉤呈2行排列。觸腕穗具鉤,少數種類無觸腕。
科以下有6個屬。潛在經濟種。
形態特徵:胴部圓錐形,後部瘦凹,胴長約為胴寬的4倍,體表密布細小的色素斑;肉鰭後部較平,末端不延伸,鰭長約為胴長的1/2,兩鰭相接略呈橫菱形;每一眼的下腹面具一個本體發光器。無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兩行。
地理分布:日本列島南部,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爪哇海,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拉帕戈斯群島,智利西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紅海,非洲,地中海,比斯開灣,北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巴西東北部和阿根廷東部海域。
生物學特性:生活適溫很廣,世界熱帶和溫帶海域,多有其蹤跡,主要棲居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從大洋表層至4000m深層均有採獲,夜間常上浮至表層,甚至躍至調查船舷。1~3月,大西洋東部爪烏賊的稚仔豐度很大。
資源狀況:爪烏賊是抹香鯨和鮪魚的重要食餌,在帆蜥魚的胃中也常有發現;中層拖網調查試捕中多有捕獲,目前尚未成為漁業上的捕撈對象。

縮手烏賊科Walvisteuthidae

縮手烏賊科Walvisteuthidae:胴部柔軟,為圓錐形。肉鰭較大。腕吸盤為2列。第1II腕前端吸盤膨大,觸腕退化。內殼角質的後端為翼狀。
部外部由顆粒狀物質分布。腕吸盤2列。觸腕長,吸盤為4列。

大王烏賊科Architeuthidae

大王烏賊科Architeuthidae:胴部圓錐形,後部突然瘦狹,肉鰭短小,位於胴體後部,略呈桃形。腕吸盤2行,側膜較發達。第4對腕莖化。觸腕特長,觸腕穗吸盤大小不等,呈4行排列。
科以下只有大王烏賊屬1個。特殊經濟種。由於整體的標本不多,加以“種”級階元的分類性狀不夠明確,雖然從1875年到現在,共描述過20個種,但有的種僅根據一個標本的個別性狀建立,有的種的界限尚存在混淆,因此,這裡僅以單型種為基礎進行記述。
形態特徵:胴部圓錐形,後部陡然瘦狹,胴長約為胴寬的4倍,體表具大小相問的近圓形色素斑。肉鰭短,長度約為胴長的J/3,兩鰭相接略呈桃形。第l對腕較短,其他 3對腕較長(再生腕例外),長度相差不大,腕式一般為3>2>4>1.無柄腕甚長。第2、第3、第4對腕約為胴長的4,/5,腕吸盤兩行,吸盤角質環具尖齒,雄性第4對腕莖化.頂部吸盤特化為兩行肉突;觸腕特長,約為其他腕的2.5~4倍,觸腕穗吸盤4行.中間 2行較大,邊緣、頂部和基部者小,中間吸盤角質環具尖齒,觸腕柄具兩行稀疏的小吸盤.成對交錯排列,間隔較寬,延伸甚長,約占全腕的1/2。內殼角質,披針葉形,中軸粗。邊肋細,後端具一中空的狹縱菱形“尾椎”。
地理分布:紐芬蘭島東南,佛羅里達東部,夏威夷群島海域為發現處。日本海,日本列島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紐西蘭周圍,格陵蘭島西部.冰島,挪威海.北海.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比斯開灣,紐芬蘭島東部、西北和西南,佛羅里達東部、南端和西部,加利福尼亞半島北部海域為擱淺處。挪威西南、紐芬蘭島東南.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加利福尼亞北部,南非西南海域為捕獲處。堪察加半島東部和南部,黃海南部,澳大利亞西南,紐西蘭的北島東南,南非東南、南部和西南,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冰島東部,紐芬蘭島南部和東南,加利福尼亞半島北部.智利西部海域為抹香鱭胃採獲處(其中發現大王烏賊的角質顎或軀體部)。因抹香鯨洄游的長距離性。在其胃中發現的大王烏賊,不一定就是在該海域捕食的,但與大王烏賊的捕獲處或擱淺處有聯繫。
生物學特性:一個成熟雌體的懷卵量約1oo萬個,卵較小.長徑0.5~1.4rnw.,短徑0.3~0.7ram;卵包於卵鞘中,分批成熟,分批產出。精莢長100~200ram。一個精莢由基部的端絲和冠,膠合體和頂部的精團組成,精莢外具膠質外套,為大王烏賊所特有。雄性性成熟很早,胴長不到lm的個體,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精莢。關於大王烏賊的繁殖與發育過程,尚不清楚。
迄今所知,大王烏賊的捕獲主要是由於它們本身的擱淺,或從抹香鯨胃中發現它們的軀體或角質顎,漁網還極少捕到它們,即使在大型的中層拖網漁獲中,也很少見到大王烏賊。大王烏賊是繁殖力很強的頭足類,然而,它們究竟主要在哪些海域棲居?它們的生活周期有多長?它們與環境因素的關係怎樣?目前都還是一個謎。

帆烏賊科Histioteuthidae

帆烏賊帆烏賊
帆烏賊科Histioteuthidae:左右兩眼不等大。胴部為圓錐形,並較短。發光器發達,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腹面。肉鰭呈扁圓形或花生形。腕吸盤為2行,觸腕穗吸盤為5~8行;不少種類的腕間膜極為發達。第1對腕莖化。
科以下只有帆烏賊屬。潛在經濟種。形態特徵胴部短圓錐形,胴長約為胴寬的兩倍。左眼直徑約為右眼直徑的兩倍。背面體表發光器稀疏;腹面體表發光器七八行,每行五六個,後部漸少;右眼胞發光器約 17個,接近胞邊,左眼胞發光器約八九個,離開胞邊,第4對腕腹面各約有發光器50個。頭部具頸褶。肉鰭略呈扁圓形,長度約為胴長的1/2(圖24)。無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兩行,角質環具板齒,腕間膜十分發達。第1、第2、第3對腕間膜(以中點為準)約為腕長的60%,第4對腕間膜約為腕長的30%,雄性第1對腕莖化,頂端吸盤增多,側膜寬大;觸腕較短,略長於無柄腕,觸腕穗膨大,中部大吸盤約五六行,角質環具尖齒。口膜6葉。漏斗器背片中央具尖突。內殼角質,略呈寬劍形.
地理分布:紐芬蘭島,緬因灣外,北大西洋中部,比斯開灣外,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西非東部,幾內亞灣外,南非的德班外海。
生物學特性:典型的深海型種類,但垂直活動的範圍很大,從表層至4000m深處均有採獲,以500~1500m水層採獲較多。幼體生活的水層淺,多棲居於100~200m水層,隨體型增大而漸移深層生活。幼體形態與成體相近,胴長llmm個體的腕間膜已甚發達,僅腕部頂生有“端器”,至成體後退化。幼體的生長几乎是等距的。胴長90mm的雌體,性腺已經成熟。帆烏賊是大西洋海域抹香鯨胃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頭足類。在亞速爾群島海域捕獲的39頭抹香鯨胃中,帆烏賊角質顎的出現頻率占頭足類角質顎總數的59%。在馬德拉群島海域捕獲的一頭雄性抹香鯨胃中,發現4000個頭足類的角質顎,其中帆烏賊的角質顎約占總數的88.3%,在28個不完整的頭足類軀體中,有20個為帆烏賊。
帆烏賊的發光系統十分發達,適於在無光帶的深海區進行照明、求偶或誘捕獵物,或用作迷惑、警告敵人;左眼吸收波長接近紫外線,適用於近表層水域。這些結構使帆烏賊在大洋深層和淺層之間的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帆烏賊的垂直活動,一般規律是白天棲居深層,夜間上升至中上層,這種活動與索餌有重要聯繫。帆烏賊同時也是帆蜥魚和長鰭鮪魚的重要獵食對象。

軟體動物分類列表

概述軟體動物種類繁多,為動物界的第二大門。依據它們的貝殼、足、鰓、神經及發生特點等特徵,分為7個綱。另有兩綱的分類未明確,可能納入軟體動物門內。下表中帶*號的是化石類群。
無板綱(Aplacophora)毛皮貝目 | 新月貝目
多板綱(Polyplacophora) 鱗側石鰵目 | 銼石鱉目 | 毛膚石鱉目
單板綱(Monoplacophora)罩螺目(Tryblidioidea)| 古祐目(Archinacelloidea)| 弓殼目(Cyrtonellida)
掘足綱(Scaphopoda)角貝目 | 管角貝目
喙殼綱(Rostroconchia)*利培殼目(Ribeirioida):利培殼科(Ribeiriidae) | 敏蜂殼科(Technophoridae)
強壯殼目(Ischyrinioida):強壯殼科(Ischyriniidae)
錐鳥殼目(Conocardioida):始翼殼超科(Eopteriacea) | 始翼殼科(Eopteriidae) | 錐鳥殼超科(Conocardiacea)| 錐鳥殼科(Conocardiidae) | 勃氏殼科(Bransoniidae) | 馬心殼科(Hippocardiidae)
雙殼綱(Bivalvia)古列齒亞綱(Palaeotaxodonta) :灣錦蛤目(Nuculoida)
隱齒亞綱(Cryptodonta) :蟶螂目(Solemyoida)
翼形亞綱(Pteriomorphia) :蚶目(Arcoida) | 貽貝目(Mytiloida) | 珍珠貝目(Pterioida)
古異齒亞綱(Palaeoheterodonta) :三角蛤目(Trigonioida) | 河蚌目(Unionoida)
異齒亞綱(Heterodonta) :簾蛤目(Veneroida) |海螂目(Myoida)
異韌帶亞綱(Anomalodesmata) :筍螂目(Pholadomyoida)
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古腹足目 | 中腹足目 |新腹足目
後鰓亞綱(Opithobranchia) :翼足目 |囊舌目 |無腔目
肺螺亞綱(Pulmonata) :基眼目 | 柄眼目
頭足綱(Cephalopoda)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 :鸚鵡螺目(Nautiloidea)
內角石亞綱(Endoceratoidea)*
珠角石亞綱(Actinoceratoidea)*
菊石亞綱(Ammonoidea)*
鞘形亞綱(Coleoidea)* :烏賊目(Sepioidea) | 槍形目(Teuthoidea) | 開眼亞目(Oegopsida) | 閉眼亞目(Myopsida) | 八腕目(Octopoda) |有須亞目(Cirrata) |無須亞目(Incirrata) | 幽靈蛸目(Vampyromorpha)
竹節石綱(Tentaculita)* 竹節石目(Tentaculitida)
等環節石目(Homoctenida)
珠胚節石目(Dacryoconarida)
可能納入軟體動物門,分類未明確。
軟舌螺綱(Hyolitha)*可能納入軟體動物門,分類未明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