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傳太子務武吵子會成立於1728年前後。前身為文吵子,後在習武和娛樂活動中形成了武吵子。文吵子原名是燈花會。燈花會與少林會同時創立,是由十四位農民自發集資成立,每代掌門去世後由歷屆徒弟掌管燈花會。每年春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掌燈以後開始在村內表演,俗稱闖燈或踩街。由現任會頭組織隊員立燈桿,掛燈籠,各家門前街道兩側散燈花。隊員隨著曲牌,沿街走著打,到各家門前在原地站著打。
追溯到清末,至21世紀初傳承四代:李永林、李德富(清末—1937年),修萬青、王志順、崔端(1937—1972),王振路(1972—2001),王子榮、趙建軍(2001—)。
特點
伴奏樂器
太子務武吵子使用的樂器主要有:海笛、箵(星)、鏜(趟)、大鼓、鐃、鑔、大鈸、大鑔等8種。
曲牌
現存的傳統曲牌有“前朝鳳”、“文朝鳳”、“開山虎”、“小金山”、“龍虎葉”等。
動作
太子務武吵子的動作是成套的,每套動作都由幾個鈸眼組成。特有動作為花鈸隊伴著鼓樂表演蹬健、蹦健、對打、節節高、金雞斗亮扇、翻身打、蘇秦背劍等。
榮譽
太子務武吵子曾在1953年代表通州區參加河北省首屆花會匯演大會,獲得紀念章一枚。
1959年10月1日參加建國10周年、1984年參加建國35周年、1989年參加建國4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
傳承
太子務武吵子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傳承人年齡老化、活動場所和道具老舊等。
2014年12月,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獲批公布。其中,太子務武吵子被納入國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