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威風鑼鼓

汾西威風鑼鼓

汾西威風鑼鼓是山西省古老的傳統鼓舞,是是一種傳統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曾參加過亞運會、農運會等開幕式及紅河捲菸廠等大企業慶典。特點是陣容強大、隊形多變,可大可小適合於大中小禮儀慶典。

基本信息

演出

汾西威風鑼鼓隊最近啟程赴京,參加首屆農民藝術節開幕式。

首屆農民藝術節將於端午節期間在北京舉行。山西省農業廳、文化廳、文聯聯合下發檔案,選派汾西威風鑼鼓隊作為山西省唯一一支鑼鼓代表隊赴京參加開幕式表演。

汾西縣團柏鄉是享譽四方的威風鑼鼓之鄉,團柏威風鑼鼓隊曾經參加過亞運會的開幕式,有“華夏第一鼓”之稱。

評價

我是汾西人,但是在縣城裡長大,沒有很深刻的接觸過團柏的威風鑼鼓.但是小時候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在社火活動上看威風鑼鼓,知道團柏的威風鑼鼓一直作為社火活動的壓軸大戲,也知道團柏威風鑼鼓在過去去了很多地方進行大型的表演! 威風,這是我們的特點,威風,這是我們的風格!我認為在臨汾,只有汾西的鼓點子最好聽,洪洞的鼓點子太快,猶如山洪暴發;而霍州的鼓點子太慢,猶如潺潺流水;只有我們汾西的鼓點子,有緊有松,撩撥人們的心弦!而在汾西,團柏的鑼鼓打的最有味道!

我們有太多的優勢,只是地域的限制,知識的限制,讓很多東西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不要在抱怨什麼,我們要自己去為自己創造機會!我正就讀於西安工程大學,只是個學生,我要為我們的文化做些什麼!要去申請我們汾西的威風鑼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我們!我們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

威風鑼鼓在臨汾很普及,各地有各地的風格,我非常喜愛各地不

同風格的鑼鼓表演,希望各地的民間鑼鼓隊員要發揚推廣提高自己村世代流傳下來的鑼鼓曲牌和表演風格,不要盲目否定自己迷信別人,把自己村傳統的威風鑼鼓改的面目全非,為了變隊形而忽略了演奏,因而破壞了鑼鼓曲牌整體欣賞效果.我們要學會提煉出自己村鑼鼓表演中的精華動作來進行訓練和編排,提高宏揚了自己村的鑼鼓就是提高宏揚了整個威風鑼鼓事業.我個人的排練感覺認為:威風鑼鼓的鼓手下身馬步一定要大,上身稍後仰,隨擊鼓節奏自然顫動,這樣顯得威風豪放;鑼手的抖槌轉槌和按鑼很好看,下身適宜大八字步站比較威風,向前伸鑼和向上推鑼是代表性動作;鈸手的精彩是雙手在頭上方做的各種翻花動作;鐃手的上下前後擦拍以及高空拋鐃都是贏掌聲的好動作.我們在排練時一定不要丟失威風鑼鼓傳統特色,盲目把某某鑼鼓的扭屁股扭腰身表演風格加進來,不倫不類真令人無奈,甚至在某次鑼鼓藝術節上看到的所謂新編的”威風鑼鼓”,其表演曲牌及節奏和動作風格已完全以太原鑼鼓為主進行編排的,我認為這不是創新改革,是毀滅扼殺威風鑼鼓.我呼籲臨汾每個村的鑼鼓隊打自己村的曲牌,編排自己最熟悉的動作和隊形,最樸實也就是最感人的.

走向產業化

汾西縣位於山西省勵中南部,呂梁山東南麓,因地處汾水西岸而得名。隸屬臨汾市管轄。

威風鑼鼓在臨汾地區尤其是汾西縣流傳甚廣,是一種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所以俗稱為“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據傳,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

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傳說堯王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作妻子,從此帝堯二女便以萬安村為婆家,羊獬村為娘家。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時,萬安村民眾敲鑼打鼓送行,回來時羊獬村民眾敲鑼打鼓送回,以示威風。從那時起,就有了威風鑼鼓。經過幾千年世代相傳,演變成現在的節奏很強的威風鑼鼓。在汾西縣,大的村子幾乎都有鑼鼓隊,而大的鑼鼓隊往往達到百人以上,擊奏起來,氣勢雄偉,姿態健美,十分威風。

威風鑼鼓特定樂器有瓮鼓、板鼓、鑼、鐃、鈸五種。汾西縣的威風鑼鼓形成年代不詳,普及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和民國初期。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縣城後,禁止民間敲鑼鼓,要敲需經日偽當局批准方可,威風鑼鼓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安居樂業,威風鑼鼓再度興旺,進入鼎盛時期。據民間文藝普查資料,建國初期,全縣有威風

鑼鼓隊230餘家,威風鑼鼓愛好者6000餘人;1981年,有威風鑼鼓隊83家,鑼鼓愛好者8000餘人;1991年,有威風鑼鼓43家,鑼鼓愛好者近萬人。汾西縣因為鑼鼓曲牌豐富,音域廣闊,加之地理條件封閉,較多地保留了古代威風鑼鼓粗獷奔放風格,故深受民眾偏愛,其經典曲牌和表演絕技被省內外廣泛移植,流傳海外。

汾西縣的威風鑼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興盛,後來發展為民間社火和喜慶節日壓軸民間藝術表演節目。舊時威風鑼鼓隊規模較小,一般14人一隊,稱為一堂。2人擊鼓,2人持鐃,2人持鈸,8人敲鑼,因用鑼八面,所以又稱“八面威風”。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1988年以來,經過發掘整理,改革創新,演出陣容日趨龐大,少則百人,多則三、四百人。威風鑼鼓隊一般由炮隊、門旗、龍旗、樂隊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鑼花、鐃花、鈸花、槌花及整體佇列造形等。並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種表演流派。汾西縣威風鑼鼓團柏地區最為壯觀,以團柏鄉為代表的汾西縣威風鑼鼓隊1988年參加臨汾地區龍年藝術節表演獲第一名。1989年參加山西省民間藝術節演出獲金杯獎;1989年6月10日<山西日報>海外版專題介紹了汾西威風鑼鼓,1989年9月赴京參加建國40周年專題節目《我愛你,中國》錄像;1991年參加山西省民間鑼鼓大賽獲金杯獎。團柏鄉著名鼓手張曉鳴載人<中國民間名人錄>一書。

在汾西縣鑼鼓藝術發展過程中,汾西縣鑼鼓隊先後多次參加了國內外較有名的大型活動。1989年在北京參加“建國五十周年天安門表演”、1991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等。

不僅在重大表演儀式上,汾西縣威風鑼鼓能一展雄風,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汾西縣“元宵社火節”上,汾西縣幾乎每個鄉或鎮都會派出一兩百人陣容的威風鑼鼓隊來表演,這種表演幾乎是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表演,在各大鑼鼓隊竟相表演中,表演就轉化成了一種比賽。鑼鼓聲節奏越來越強,聲音越來越大,單從鼓者那投入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威風之氣。

這些鼓者基本上都是汾西縣各個鄉鎮的農民,早些年,鼓者大多為中年男性,發展到現在,女性鑼鼓隊也成了威風鑼鼓隊一道亮麗風景。鼓者年齡從十四五歲到六十多歲。據調查,在農村平均每戶都有一人擅長於鑼鼓。如此強大的鑼鼓陣容潛力,勢必會帶動汾西鑼鼓向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一部分精於鑼鼓藝術的農民從第一產業中轉化出來,專職從事鑼鼓藝術方面的表演活動。據調查,一位在汾西縣鑼鼓隊從業的農民每月的基本工資為四百元,每參加一次表演,還可得到五十到一百元不等的獎金。基本上每月可拿到六百多元的收入。這在國家級貧困縣—汾西縣來說,以是相當不錯的一份收入。

其次,更多的農民在過年期間,大概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沒有什麼農活的時候,組織小型鑼鼓隊在縣城演出。演出地點有各大飯店,各種大型的商店。由於處於過年期間,大家都途個喜慶,所以各種飯店,商店以及比較富裕的家庭都竟相邀請他們演出。(註:由於汾西縣經濟發展較緩,且處於山區,地形崎嶇。以及文化習俗的影響等,大多數人居住平房,並且幾乎每家都會有院子,家境富裕一些的院子較大,更方便於小型鑼鼓隊的演出)在此期間的演出,不僅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興趣愛好,還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三,鑼鼓演出的發展,以及參加演出人數的增加,對服裝以及道具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這就有利於帶動鑼鼓服裝及道具製造業的發展。汾西縣團柏鄉早就以“鑼鼓之鄉”而聞名,該鄉不僅鑼鼓演奏中外文明,且廣大村民在縣及鄉政府的帶領下積極發展鑼鼓服裝和道具製造業,轉移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並支持了鑼鼓藝術的發展。

第四,汾西縣鑼鼓的發展,不僅在經濟上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還成為了對外宣傳汾西縣的一種重要形式,並且成為了汾西縣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表現形式。

總之,汾西鑼鼓的發展和壯大,已經超出其作為民間藝術表現和存在的形式,其作用在社會地位,藝術價值和繼承發展上,都有了質和量的變化。

首先在社會地位上,汾西鑼鼓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專為社火活動或祭祀祭神的街頭表演了。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它已成為宏揚民族文化的機器,渲染國家強盛的工具,搭建中外友誼的橋樑,改革開放催人奮進的號角。就在2005年10月份,國家奧組委還對包括汾西鑼鼓在內的臨汾鑼鼓進行了考察,故臨汾鑼鼓有望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敲響。

其次,在藝術價值上,汾西鑼鼓也超出其民間鑼鼓單純表演的範疇。在發展過程中,汾西鑼鼓為汾西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作用,團柏鄉的鑼鼓隊,聞名全國。

最後,在繼承和發展方面,汾西鑼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所以能在今天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就是因為它那種催人奮進的陽剛之美,把現代人的靈魂滲進了當代大變革的浪潮之中,把人們美好的心愿融匯在那聲聲不息的鼓聲點裡。目前,汾西鑼鼓正在山西省鑼鼓藝術協會的帶領下,面向藝術,面向產業更好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