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漁鼓
簡介
湖北漁鼓,中國湖北曲種。原稱沔陽漁鼓,源於道情。湖北曾有麻城漁鼓、長陽漁鼓、襄陽漁鼓、沔陽漁鼓等,約自清末以來,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流傳於江漢平原沔陽(今仙桃)、潛江、天門等縣市。湖北漁鼓是說唱相間的曲藝形式。說的部分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或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雲板擊節。唱腔曲調主要由沔陽一帶的“打麥歌”、“薅草鑼鼓(即薅草歌)”等民歌曲調脫胎而來。結合當地方言韻調,具有節奏明快、曲調高亢的特點。唱腔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
天門漁鼓是盛行於湖北天門的一種傳統民間曲藝形式。漁鼓,起源於唐代,俗稱“道情”或“道情筒子腔”。流轉至今的漁鼓曲牌中,即有《道士腔》、《還魂腔》、《觀音調》等。天門漁鼓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可溯到乾嘉“盛世”。天門漁鼓曲目有《武松趕會》、《拷棚案》、《包公案》。現在天門漁鼓最常見的演唱形式是與皮影配合,為皮影戲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