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天行赤眼暴翳是由於感染疫癘之氣而致白睛、黑睛同時發病,病勢急驟,且能傳染流行,故命此名。病名見於《古今醫統》。患者往往有接觸史,相當於西醫學之流行性角結膜炎。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流行性角膜結膜炎,屬病毒性角結膜炎。
病因
天行赤眼暴翳多因外感疫癘毒邪,內兼肺火亢盛,內外合邪,侵犯肝經,上攻於目所致。
病機
《古今醫統大全·眼科》認為本病“運氣所加,風火淫郁……必有瘀血,宜去之。”結合臨床歸納為:“外感癘氣,內兼肺火亢盛,內外合邪,肺金凌木,侵犯肝經,上攻於目而發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見於成年人,往往有接觸史,病勢急驟,多侵犯雙眼,相互染易,廣泛傳播。
2、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治癒後可留下瘢痕翳障,影響視力。
3、自覺有異物感,灼熱癢痛,眵稀多淚,視力減退。
4、胞瞼浮腫,白睛紅赤或混赤,或有點片狀溢血,黑睛生翳,多位於中央,2%螢光素染色陽性。
5、耳前及頜下可捫及核,觸疼明顯,全身可伴頭痛、發熱等。
病證鑑別
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暴風客熱的鑑別:前二者系猝感疫癘毒邪,起病急,傳染快,易造成廣泛大流行。後者則因風熱之邪外襲所致,有一定傳染性但不流行。三種病均有眼焮熱赤痛、白睛紅赤、胞瞼浮腫的特點。天行赤眼則白睛同時出現點狀、片狀出血;天行赤眼暴翳則淚多眵少,發病1周后黑睛出現星翳而影響視力,愈後遺留翳障,且早期耳前腫核壓痛。
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初起胞瞼微腫,淚多眵稀,白睛紅赤壅腫,耳前及頜下捫及腫核並有壓痛;發病1-2周后,白睛紅赤臃腫逐漸消退,但出現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星點翳障、散在而不聯綴,呈圓形,邊界模糊,多位於黑睛中央,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清晰可見螢光素染色後的黑睛星點翳障;2-3周后,螢光素染色雖轉為陰性,但黑睛點狀渾濁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以後逐漸消退。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眼分泌物塗片見單核細胞增多。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因突然感受疫癘之氣,侵擾於目。若肺胃素有積熱,兼感癘毒時症狀更重。因癘毒之邪互相傳染而流行,故處於流行區域內都有被傳染之可能。本病辨證必須注意病邪與正氣的關係。若病邪輕而正氣強,則發病輕而易愈,否則病情較重。白睛屬肺,因疫癘之氣侵擾而致肺火亢盛,眼局部氣血蒸騰而致眼焮痛、白睛紅赤腫脹。毒邪風重,則流淚而癢;熱毒盛,則眵多粘結,甚則熱迫血絡,而使白睛之血溢於絡外。若肺胃素有積熱者,則症狀較重。肺火亢盛則克伐肝木,黑睛屬肝,肝鬱不伸而蘊熱,再兼外受疫癘之毒,故黑睛發生星翳。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祛風散邪。
證治分類
(一) 初感癘氣
症狀:目癢疼痛,羞明流淚,眼眵清稀,胞瞼微腫,白睛紅赤浮腫,黑睛星翳;兼見頭痛發熱、鼻塞流涕;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退翳明目。
方藥:菊花決明散加減。
常用藥:草決明、石決明、木賊草、蟬蛻、白蒺藜、防風、甘菊花、蔓荊子、川芎、石膏、黃芩、甘草。
(二) 肝火偏盛
症狀:患眼澀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黑睛星翳簇生,抱輪紅赤;兼見口苦咽乾,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退翳明目。
方藥:龍肝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生地、當歸、柴胡、澤瀉、車前子、梔子、黃芩、甘草、蟬蛻、密蒙花、谷精草
(三) 余邪未清
症狀:目珠乾澀,白睛紅赤漸退,但黑睛星翳未盡;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祛邪,退翳明目。
方藥:消翳湯加減。
常用藥:密蒙花、柴胡、川芎、歸尾、甘草、生地、荊芥穗、防風、木賊、蔓荊子、枳殼、沙參、麥冬、天冬。
其他療法
1、滴眼藥水:0.2%魚腥草眼藥水,每日6次,症狀嚴重者可1小時2次。亦可選抗病毒眼藥水,配合抗生素眼藥水滴眼。
2、洗眼法:選用大青葉20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30克、菊花15克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熏洗患眼,每日2-3次。
轉歸預後
及時治療,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注意個人衛生,不用髒手、髒毛巾揉擦眼部。
2、急性期的病人其手帕、毛巾、臉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應注意消毒,防止傳染。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防護,以防患眼分泌物及眼藥水流入健眼。
3、禁止包紮患眼。
文獻摘要
1、《古今醫統》曰:“此因運氣所加,風火淫郁,大概患眼赤腫,淚出而痛,或致頭額俱痛,漸生翳障蔽蓋瞳入。”
2、《古今醫統大全·眼科》:“運氣所加,風火淫郁……必有瘀血,宜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