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屬名
PelargoniumLHerit.天竺葵屬描述
所屬科
牻牛兒苗科
分布量
世界:250種;中國:7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品種全稱
天竺葵屬
品種又稱
Pelargonium
主題關鍵字
描述 Pelargonium L Herit. 天竺葵屬。分布於熱帶地區,主產地為非洲南部,我國引入栽培的約7種,各大城市均有栽培供觀賞用。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葉對生,常有強烈的香氣,圓形,腎形或扇形,掌狀脈或羽狀脈,分裂;花兩側對稱,顏色各種,萼有距與花柄合生;萼片和花瓣5;雄蕊10,其中有些無花葯;子房5裂,5室,每室有胚珠2顆懸垂於室的內角上;蒴果有果瓣5,開裂時鏇卷。
生物學特徵
牻兒苗科亞灌木,莖粗壯多汁,密被細毛,葉對生,圓形、腎形或扇形,基部心臟形,葉緣淺裂,表面常有馬蹄環紋,傘形花序頂腋生,有長總梗,花萼有距與花梗合生,花瓣、花萼均5枚,蒴果成熟時5瓣開裂,種子的一端有一束白色的毛。
習性
該屬植物大多原產南非。性喜陽光和涼爽的氣候,怕高溫濕熱,同時又不耐寒,較耐旱而忌水濕,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種類
同屬約有250種,①天竺葵(P.hortorum)株高30~60厘米,莖肉質,葉互生,圓形至腎形,通常葉表有蹄紋,通體被細毛和腺毛,具魚腥味,傘形花序頂生,總梗
很長,花在蕾期下垂。變種有彩葉馬蹄蓮,葉面具黃、紫、白色的斑紋。②蹄紋天竺葵P.zonale株高30~80厘米,莖圓柱形肉質,葉倒卵形或卵狀盾形,通常葉面有馬蹄狀斑紋,緣具鈍鋸齒,花瓣狹楔性,上部2瓣極短,花萼筒比萼片長4~5倍。③盾葉天竺葵P.peltatum莖半蔓性,多分枝,匍匐或下垂;葉盾形,5淺裂,稍有光澤,花梗長7~20厘米,每一花序有小花4~8朵;上二花瓣有斑點或條紋,下3瓣嬌小。④大花天竺葵P.domesticum莖直立,株高約50厘米。全株具軟毛。葉廣心臟形至腎形,葉緣有不整齊的齒牙,極尖銳。花大,徑可達5厘米,簇生於總梗上,上二瓣較寬,各有一深色斑塊。花期4~6月,是一季開花種。⑤香葉天竺葵P.odoratissimum株高約1米,葉掌狀,5~7深裂,裂片再羽狀淺裂,有香味;花上有紫色條紋。⑥芳香天竺葵P.graveolens莖細弱蔓性,老莖木質化,新莖新葉簇生於莖頂部,傘形花序,花小。⑦菊葉天竺葵P.radula莖具長毛,葉片似香葉天竺葵,但裂片更狹窄,葉三角形或五角形,2回羽狀深裂,全株被白粉。近幾年,天竺葵的育種工作在國際上很受重視,在園藝學家的努力下,湧現出一批新的品種,從花色、株形等各方面都不同於以往的品種,從株形上有緊湊和鬆散之分,枝條上看有直立、垂吊之分,從生長情況看,有自然分枝性強,無需掐尖的品種,從花瓣
上有單瓣和重瓣之分,從花色上,除紅、白等單色外,還有中間色和複色,如珊瑚色、蘋果花色,亮粉與白色組合的星型等。
繁殖及栽培
可以採用播種、扦插、分株以及組織培養法繁殖,周年都可進行,只是應避開高溫季節。播種用土為草炭土,也可混和等量的河沙,點播在288的穴盤中,播後覆土約5毫米,保持土壤濕潤,在20~25℃條件下,1周發芽。扦插選取生長健壯的枝條,其頂端嫩梢應去掉,因頂稍組織幼嫩多汁,扦插容易腐爛。待切口充分
乾燥後扦插於蛭石、河沙或珍珠岩中,2周生根。二年以上分枝較多的老株,可以在植株根莖部堆土並保證土壤濕潤,一段時間後,側枝基部埋入土中的部分就會生根,將這些有根的側枝分栽即可。對於扦插不易成活,結實率低的重瓣品種以及一些雄性不育的育種材料,組織培養是一種最有效的繁殖和保持方法,多以莖尖、莖段和葉片為外植體,以MS為基本培養基,適當加入BA、IAA、KT等。播種苗長到3~4片葉時移於128穴盤中,6~7片葉時移於8厘米的營養缽中,並進行摘心,保留3~4片葉,以促發側枝,使株形豐滿。12片葉時定植於16厘米的盆中。扦插苗生根後可以移於8厘米的營養缽中,隨後視株形大小定植於16厘米的盆中。栽培用土以採用草炭土2、稻糠1、爐渣1、河沙1的混合土,施以豆餅、過磷酸鈣等作基肥,夏季高溫季節,天竺葵進入休眠或半休眠狀態,應控制澆水,停止施肥,使土壤略顯乾燥,積水則引起根系腐爛。而其它三季為生長旺盛期,要保證陽光充足,澆水要及時,但不過量,每2周澆施稀薄肥水一次。冬季溫度5℃以上可安全越冬,12℃以上能夠繼續開花。天竺葵的生長速度很快,每年應換盆一次,換盆在春季結合修剪整形進行,天竺葵根莖部萌生力強,此處常常生出許多嫩芽和枝條,在換盆時應將過密的枝條自基部剪掉,留下的枝條進行短截,促使萌發新枝。整個生長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定型後一旦有新芽萌發應及時抹掉,避免影響株形並消耗養分。花謝後要及時清理殘花。
病蟲害及防治
天竺葵在生長過程中易感染褐斑病、灰霉病、菌核病、白粉虱等病蟲害。菌核病:主要危害莖基部,發病初期莖基部出現淡褐色水漬狀略凹陷的病斑,後逐漸擴大並向上蔓延,病斑變為灰白色,病部組織腐朽,莖內中空,皮層完好或開裂,剖開病莖,發現有黑色鼠糞狀顆粒,即為病原菌的菌核。在潮濕的環境中,病部表面能夠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有時可以見到黑色鼠糞狀顆粒。該病的病原菌為真菌中的核盤菌,病菌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通過病株與健壯植株的相互接觸和土壤傳播。土壤消毒;藥物防治,25%的粉銹寧3000倍,50%的多菌靈500~800倍或5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等都有較好的效果。褐斑病、黑斑病的症狀及防治見溫室鳳仙一節。白粉虱:成蟲、若蟲集中在葉背刺吸汁液,卵多產在嫩葉背面。多造成葉片褪色變黃、枯萎甚至脫落。另外其分泌的大量蜜露會導致其它病的發生如煤污病,影響觀賞價值。同時還傳播病毒病。藥物防治,冬季用80%的敵敵畏乳油50~100倍,噴灑在地面上,密閉熏蒸。發病後用10%的溴氰菊酯2000倍,10%的撲虱靈1000~1500倍噴灑植株效果都很好。有條件的單位可以採用生物防治,如飼養麗蚜小蜂。或根據趨黃趨勢,設定黃板並塗以重機油,用於粘粘白粉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