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河北區是天津市區退海成陸最早地區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已有先民足跡,隋唐時期有人定居。
元代屬大都路郭州武清縣,延佑三年(1316年)於直沽設海津鎮,屬於海津鎮管轄。
明永樂二年(1404年)又在直沽設天津衛,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順天府武清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屬河間府;九月,又改天津州為直隸州,管轄武清、青縣、靜海三縣。河北區屬天津州或天津直隸州管轄。
雍正九年(1731年),吏部議覆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奏請,認為“天津直隸州系水陸通衢,五方雜處,事務繁多,請昇州為府,設知府;附郭置天津縣,設知縣”;與原轄之青縣、靜海,及滄州、南皮、鹽山、慶雲統歸天津府轄,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建立後,初襲清制。1913年廢除府制,實行省、道、縣三級。1914~1927年屬直隸省津海道天津縣。
1928年國民政府將天津改為特別市,市下設區。之後,今區境先後隸屬於幾個區。直至1952年區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
行政區劃
1928年天津特別市成立後,境內分屬四區、特二區、特三區。
1938~1942年分屬四區、五區、特二區、特三區,1943年分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1944年分屬二區、三區、四區、特管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境內分屬二區、三區、四區。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境內分屬二區、三區。
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頒發了《關於本市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及撤銷區公所成立區人民政府》的命令。天津市內11個區調整為8個區,新建立的區人民政府,是一級政權組織。二區和三區的市區部分合併,稱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三區人民政府建立後,根據天津市人民政府指示,依照戶籍、街道、治安等情況,將派出所進行裁併,同時建立街公所,街公所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政府職能。把原二、三區43個公安派出所調整為29個,並改稱街公所,下轄209個居民委員會。
1954年9月,第三區人民政府更名為第三區人民委員會。1954年12月,第三區將原來的29個街公所,調整為26個。1955年3月,街公所改稱街道辦事處。
1955年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委員會發布“關於轄區名稱均按地名稱呼”的規定,自1956年1月1日起,第三區改稱河北區。是年6月,天津市街道辦事處進行調整,河北區將26個街道辦事處裁併為15個。
1958年,天津市實施新的行政區劃,將天津市8個市區和4個郊區,合併為6個區。將河北區建國道街(興隆街以南地區),全部劃歸和平區,劃出居民40235人;河東區王串場、牆子街兩個地區,劃歸河北區,劃入居民81965人;北郊區的小淀、朱塘莊、韓盛莊、蘆新河、大張莊、宜興埠6個鄉和東郊區孫莊子、大畢莊兩個鄉劃歸河北區。此外還有吊橋、解放橋、金鋼橋3個漁業生產隊劃歸河北區管理。調整後,河北區轄小關大街、小樹林、天緯路、河興莊、王串場、牆子、京津公路、中山路、轉盤9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村人民公社(興淀公社轄56個自然村)。同年9月18日中國第一個城市人民公社在天緯路街誕生,定名為河北區鴻順里人民公社。
1960年城市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河北區將9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6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光復道人民公社復歸河北區管轄。1961年5月13日,經市人委批准,原屬武清縣的南王平等16個村(共121戶、5726人)劃歸河北區,6月,改成南王平人民公社。同時將原宜興埠人民公社重新劃分為大畢莊、宜興埠、朱塘莊、蘆新河4個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天津市頒發檔案決定恢復郊區建制,河北區農村部分全部劃歸郊區。
1962年10月6日,天津市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建制。河北區將7個城市人民公社調整為16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9月5日,中共河北區委、區人委發布《關於更改區名的通知》,河北區改稱衛東區。
1968年1月23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發文統一各區名稱,衛東區仍恢復為河北區。當月,河北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同時將所屬街道辦事處,改稱為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1日,中共天津市委發布檔案,撤銷街道革命委員會名稱,恢復街道辦事處。河北區將16個街道革命委員會又改為16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4月,河北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成立河北區人民政府。1981年8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增設建昌道、八號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八號路街於1984年改稱江都路街道辦事處。
1984年2月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調整河北區部分區劃界線。
1985年8月,增設靖江路街道辦事處。1989年河北區又增設大江路街道辦事處。1990年增設鐵東路街道辦事處。至此,河北區政府下轄21個街道辦事處。同年底,河北區21個街道辦事處調並為16個。
2000年5月7日,河北區委、區政府將所轄街道撤併調整為10個。
2014年6月,河北區轄10個街道:光復道街道、望海樓街道、鴻順里街道、新開河街道、鐵東路街道、建昌道街道、寧園街道、王串場街道、江都路街道、月牙河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北區地處天津市區東北部,境域地理坐標為北緯39°08′,東經117°10′。區界東鄰東麗區,西部與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以海河為界,南與河東區相連,北與北辰區接壤。行政區劃面積27.93平方公里,南北長6.94公里,東西寬7.95公里,行政管轄面積為29.1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北區地勢較高,地形平坦微有起伏。地層為第四紀沉積物,土層深厚。平均海拔5.73米,高於天津市區平均海拔。最高處堤頭大街東南端海拔9.98米,最低點張興莊大道西側鐵路兩旁海拔1.48米。
氣候特徵
河北區屬於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受季風影響區內四季分明,冬夏與春秋季差較大,冬夏較長,春秋較短,有非冬即夏之感。年平均氣溫11~12℃,年降水量550毫米,七、八月份為雨季。
水文條件
河北區境內被海河、北運河、新開河、月牙河等河流環繞。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河北區的已拆未用、在拆、可拆土地存量約3.49平方公里,中山路、八馬路、金鐘河大街、北寧公園周邊、天泰路等地區發展前景廣闊,在天津市中心城區屬於稀缺資源。
人口
2011年底,常住人口80.53萬人,戶籍人口63.18萬人。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等26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工業
主要有冶金、機械、紡織、印染、化工、醫藥、電子、輕工、食品、建材、電力等門類,涉及40多個行業。工業用地582.74公頃,占河北區面積的20.70%,是天津市重要工業大區。1987年市中心區分區規劃,將河北區列為具有先進技術的綜合性工業區。駐區工業企業實力強大,不僅對天津市經濟建設舉足輕重,而且對河北區區域經濟發展也起著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80年代有駐區工業企業271個,職工21.6萬人,產值約30億元。
商業
至1995年底,河北區共有商業服務業1602戶,涉及百貨、糖業、飲食、副食、糧食、煤業、建材、土產、修配、五金、化工、交電、旅店等行業。從業人員21054人,收入總額119709萬元。
貿易業
2014年1月到10月份新增限上企業24家,新增營業收入8.42億元,截至三季度,河北區江都路街引進市外資金6200萬元,占年指標的77.5%;科技型企業認定29家,占年任務的103%;引稅護稅504萬元,占年指標的70.8%。
社會發展
教育事業
河北區中國小實現“四率”達標,國中鞏固率居天津市第一。天津二中高考上線率多年保持90%左右。河北區形成了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幼兒教育、老年教育、各類培訓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
類別 | 學校列表 | ||
高等院校 | 天津美術學院 | ||
部分中學 |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 天津市第二中學 | 天津市第十四中學 |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 | 天津市扶輪中學 | 天津市木齋中學 | |
天津市第七十八中學 |
科技發展
至1966年底,研製開發出一批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其中有50多項屬國內首創。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後,至1991年,有115個項目、457名科技人員獲科技進步獎,32個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隨著區科技事業的發展,民營科技機構發展迅速,其研究和經營的項目涉及23大類。青少年科技活動活躍,科技小發明、小創造被評為市級獎的有377項,其中部分項目被生產廠家採用投產。至1995年區內有各類科技學會、研究會27個,民營科技機構335家,駐區的部級和市級科研院所11個。
河北區在實施“科技興區”的五年中,科技進步因素在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中的比重達25%以上,60%的工業企業符合基礎達標升級標準,興建了河北區技術、經濟、信息常設交易市場——河北科貿街,“3211”工程全面完成。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339人。
醫療衛生
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河北區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達20478萬元,累計讓利百姓3071.71萬元。門診均次費用由2009年的191元下降至2010年160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
基礎設施
天津站和天津北站坐落在區內;京山、津浦兩條鐵路幹線在境內交匯;內環線河北區段1.75公里,中環線河北區段9.8公里。外環線和京津塘高速公路沿區而過;金鐘河大街是出入天津市區的一條重要迎賓線;京津公路、津榆公路、津圍公路均以河北區為起點。界內200多條道路與30多座橋樑和立交橋,構成與周邊及外省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文化
特色小吃
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被譽為“津門三絕”。此外還有天津糕乾、煎餅果子、貼餑餑熬小魚、果仁張、棒槌果子、石頭門坎素包、鮮果餡湯圓、恩發德蒸餃、馬記茶湯等各色各樣的小吃 。
特色文化
2012年上半年,河北區相繼成立了美術家、書法家、曲藝家、作家、音樂家、攝影家等6個文學藝術協會。11月,成立了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區文聯依託6個協會,以各節假日為契機,分別在春節及中秋節前夕舉辦了“百福迎春”天津名家書畫作品展和“共建美麗天津共享美好生活——津門曲藝唱響美麗河北”專場演出;舉辦“美麗河北放飛夢想”攝影作品校園和社區巡展,以及“弘揚文化傳承經典”系列活動,向民眾免費開放展出,民眾既可回味經典,又可享受高雅文化的魅力。在全區啟動“美麗河北百場文化活動進社區”活動,剪紙、戲曲、書畫等眾多藝術家走進社區與民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傳播高雅文化的精髓。
旅遊
河北區內保存有多處中國近現代革命遺址、歷史遺蹟、名人故居,擁有“全國之最”20多個,素有“近代中國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說。不僅擁有覺悟社、女星社遺址,還有粱啟超、曹禺、李叔同、袁世凱、馮國璋、曹琨等歷史名人故居。全區有國家A級景區6處,佛教聖地大悲禪院(國家4A級景區)和集中了140餘座百年歷史義大利風貌建築的意式風情區(國家4A級景區)坐落在區內,發展休閒文化旅遊業資源豐富。
中國近代、現代革命遺址主要有:北洋法政專門學堂舊址、覺悟社舊址、女星社舊址、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舊址、天津工余補習學校舊址、解放天津會師紀念地等。
歷史遺址主要有:天津教案遺址、直隸總督衙門遺址、水師炮台遺址、戶部造幣總廠遺址、狀元樓遺址等。
著名建築主要有:望海樓天主教堂、大悲禪院、金家窯清真寺、岡緯路基督教堂、義大利駐津領事館、奧國駐津領事館、袁氏宅邸、湯玉麟宅邸及風格各異的歐式小洋樓等。
名人故居主要有:李叔同故居、梁啓超故居、馮國璋故居、曹禺故居等。
歷史名園主要有:寧園、中山公園、曹家花園等。
天津市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天津市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轄18個區、縣,其中市轄區15個,市轄縣3個。 | |
市區 | 和平區 | 河東區 | 河西區 | 南開區 | 河北區 | 紅橋區 |
濱海新區 | 塘沽區 | 漢沽區 | 大港區(以上三區,2009年11月已撤銷)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港保稅區 | 天津港,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
環城區 | 東麗區 | 西青區 | 北辰區 | 津南區 | 武清區 | 寶坻區 |
縣 | 靜海縣 | 寧河縣 | 薊縣 |
註: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2009年已撤銷。參見:天津市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