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孔廟

天津孔廟

天津孔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市南開區舊城廂東門內大街路北。

簡介

天津孔廟廟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舊城廂東門內大街路北。明朝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初建,是天津現存年代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群

孔廟

孔廟原名“衛學”,已有500多年歷史。後因另有奉祀歷代名將的“武廟”,故相對地又稱孔廟為“文廟”。

孔廟外邊南頭,是丹牆青瓦的“照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古老而頗富藝術性的過街牌樓,在橫額上分別刻著“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金黃大字,這是對孔子至高至上的頌詞。這兩座牌樓又稱文廟碑樓,是孔廟坐落方位的標誌,也是我國古代裝點街景特有的建築,來源於漢代的衡門。文廟牌樓始建於明代,後經明朝萬曆、清朝康熙和民國年間重修。在兩根高大的木柱上,通過3層橫額和雕龍華板,由一攢攢製作精巧的斗拱,支撐著3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它不僅是天津地區僅存的兩座過街牌、樓,而且這種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也是我國現存牌樓中所罕見的。

孔廟自建成以來,歷代修繕達20多次,其平面布局,仍然承襲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照壁”之內,四進的院落,從南向北,依次建有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配殿,其中有些是孔廟所特有的建築和專用名稱。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圓形或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定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欞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著4根沖天大柱的牌樓,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護佑。大成殿是“集之大成”的殿堂,位於全廟的中心,殿內供奉孔子以及孟子、顏回等4配12哲人的牌位。崇聖祠是孔廟的後殿,是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

最初,天津孔廟只有一處,到了清雍正年間,天津由衛改州,再昇州為府,府駐天津,而府的首縣又是天津,因此舊日的天津地方官,既有知府,又有知縣,於是就把初建的孔廟歸天津府管,稱為“府廟”,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在它的西邊新建一座孔廟,歸天津縣管,稱為“縣廟”。府縣兩廟並列,建築規模一樣,這種格局是國內任何有孔廟的地方所沒有的。天津孔廟祭孔典禮,主祭官和陪祭官,歷來都是穿明朝服飾,從未改穿過清朝禮服。祀孔音樂也與其他各地不同。由於政局變化,祭孔活動時常停輟,天津地方士紳中的祟古人士利用孔廟的附屬建築曾辦過講學組織,傳授“國學”知識,也因此維護了孔廟的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