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當時,清政府時局動亂,太平天國軍隊攻打杭州,紮營城外的耶穌堂弄一帶,民房均被燒毀,農田早已荒蕪。雖蘆藩台批了地快,但傳教士住宿仍無著落,住房還需要另租民房解決。
直到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差會撥來經費,先在這塊基上建房二間,雖比較簡陋,但還是開放了布道所,落成之日,蘆藩台還特地贈送了“胡郝禮拜堂”木匾一塊以示祝賀,“胡郝禮拜堂”實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禮拜堂,也就是基督教天水堂。
繼胡郝二位傳教士之後,由於布道所需要,差會又差譴了第二批人員來杭州,傳教士名單中,就有司徒爾和他的同事們,同時,差會又增撥建房經費,不久就在耶穌堂弄二號,即“胡郝禮拜堂”原址上,拆去簡易平房,重新建造禮拜堂,並正式命名為基督教天水堂,有在禮拜堂後面新建傳教士住宅樓二幢,男女書房和宿舍5-6幢等一大片建築群,建築用地相繼增撥到80餘畝。胡郝二位傳教士任滿後,於1875年司徒爾主持天水堂工作並開辦了仁慈堂,醫局、女子學校和育嬰堂等服務機構。
關於天水堂布置情景,大同日報在1946年有一篇專題報導,他寫道:教堂朝南,堂內壁上有塊培德女校捐獻的“幸有耶穌”匾額,下面是寫著信徒司徒氏的“基督寶訓”共有八條:1、虛心者福矣,以天國乃其國也;2、哀慟者福矣,以其將受慰也;3、溫柔者福矣,以其將得土地;4、饑渴慕義者福矣,以其將得飽也;5、憐恤者福矣,以將見於恤也;6、清心者福矣,以其將見神也;7、施和平者福矣,以其將稱為神之子也;8、為義而遭迫害者福矣,以其將稱為神之子也。另外兩旁是一副對聯:爾當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爾之神此首戒也,其比亦如之即當愛鄰如己戒未有大於斯之者。這篇報導,在讀者面前,再現了當年天水堂的真實面貌。
司徒爾於1913年病逝後,傳教工作由華人牧師接替,天水堂第一任華人牧師是桑堅堂、第二任牧師是劉德勝、第三任牧師周汗章(其中錢楚雄代過)、第四任牧師是鄭勉余。1958年杭州教會聯合後,宗教活動停止,教堂房屋作為包租產由房管部門租給杭州鏈條廠。1984年落實宗教政策後,教會收回部分房屋,並進行了初步整修即恢復了宗教活動。復堂後主任牧師有張靈光、王彼得。現任主任牧師汪吉生及繆大軍、鮑水清牧師,由於房屋年久失修,形成危房,正在籌建中。經常參加禮拜的信徒約600人。天水堂還負責以堂帶點的工作,帶領下城區基督教艮山、朝暉、東新、華豐四個聚會點的聖工。
特點

司徒雷登在任大使期間,曾來杭州故地重遊,訪問期間,當時的杭州市長周象賢很熱情的接待他,還授於他杭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天水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西文化在杭州的美好見證,外賓絡繹不絕來天水堂訪問參觀,對外頗有影響。最近,市政府將中山路一帶劃為文化保護區,以商貿、旅遊、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城市新景區。天水堂必將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文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