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年[中醫術語]

①《靈樞經》篇名。天年,即天賦之年歲。本篇從先天稟賦和後天發育,指出了壽夭與精神、氣血、臟腑等方面的關係,並分別論述了生命過程中各階段的生理變化。 ②即天壽。

解讀

一、《靈樞經》篇名

“天年”是《靈樞經》篇名之一。

《靈樞經》又名《靈樞》、《黃帝內經靈樞經》、《針經》,別稱《九卷》,為《內經》組成部分之一。原書9卷共81篇。本書與《素問》所論述的內容相近,尤詳於經絡、針灸,在介紹基礎理論和臨床方面則與《素問》內容互有補充闡發,是研究我國秦漢以前醫學理論,特別是針灸療法的重要文獻,素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本篇論述了人的生命形成和生長衰老過程,並重點闡述了人的壽夭與氣血的盛衰、臟腑的強弱、皮膚緻密、肌肉解利以及營衛運行的不失其常等因素有關。強調“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原則,成為診斷疾病和判斷預後的重要依據。

二、天壽

在古代中醫哲學中“天”可指獨立於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是物質性的自然界。“天年”之“天”就是指這種自然狀態。

天年即先天賦予的壽命限度,也稱天壽。人有生老病死,它是個體發育過程中一系列不可逆轉的量變和質變過程,是生命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中醫學在論述天年時,提到人的壽命可以達到百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代這種人壽限的認識與當代老年醫學有關壽限的認識頗為一致。根據養生方面的論述,一般認為天年為120歲。《尚書》曰:“以百二十為壽。”《養生論》記載:“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老子認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為度。”《左傳》:“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根據現代科學理論推算,人類自然壽命應當是100~150歲。

中醫套用

一、《靈樞·天年》的學術思想

篇中論人之始生的物質基礎及人體生命形成過程。提出“以母為基,以父為楯”的先天稟賦理論。認為人體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結晶。父精為陽,母血為陰,陰為基,陽為用,陰陽交感,胚胎形成並開始發育,至臟腑齊全、營衛氣血調和暢行、神氣藏舍於心,魂魄畢具,可稱為人,脫離母體而降生。

關於文中強調的神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性:“神氣舍心……乃成為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應聯繫有關篇論予以全面、深刻的理解。影響人類生命壽夭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稟賦,也有後天形成,既有內在機理,也有外在體徵。為疾病防治、優生優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診治信息。

《靈樞·天年》從人之始生到自然衰老過程中生理上、體態上、性格上即精、氣、神的變化,從而說明防止衰老以及攝生防病的重要意義。後世所謂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的理論依據也在於此。

另外,篇中以10歲為一個階段,論述了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描述了各階段與臟腑精氣神變化相應的外部表現及特徵,說明了中壽而盡的原因。文中還指出衰老過程中,各臟腑功能是按五行相生之序依次衰退的,說明各臟腑功能衰退有早有晚,其意義有待深入研究。論述人體各階段變化以精、氣、神的盛衰變化為基礎。人的生命源於先天之精,精能化氣生神,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後世將其概括為人身“三寶”。精、氣、神雖源於先天,但必須受後天的滋養培育,才能不斷化生,不斷充盛,維持生命活動。因此,調養精、氣、神,也成為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

二、天年論

《內經》將天賦的年壽稱作天年,也就是自然壽命。《靈樞》有“天年”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亦有“盡終其天年”之語,天年是《內經》有關生命規律的重要術語。

(一)物種天年

古人早就認識到萬物(指有生之物)皆有生死“天數”,《莊子·逍遙遊》說:“小年不及大年”,並提出朝菌以月為期、蟪蛄以年為期,而冥靈、大椿以千年為期,是說物種固有的自然壽命。《內經》接受了這種思想,《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化有小大,期有遠近”,高世栻注之曰:“生化有小大,死期有遠近,如朝菌晦朔,螻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蓂靈大椿,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期之遠者也。”

人類作為自然物種之一,也自有其物種壽限。《內經》約其數為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靈樞·天年》也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王冰注《上古天真論》引《尚書·洪範》一百二十歲。王充《論衡·氣壽篇》謂:“百歲之數,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現代研究,從人類成熟期、細胞分裂次數等不同方法計算,約為120~150歲,與古人認識大致相合。

(二)個體壽數

作為物種固有其天年概數,但並不是說人類個體皆可享此壽數,人類個體的預享壽數在出生之時即定,張介賓謂之“天定”,徐大椿謂之“定分”。主要決定於遺傳因素,與個體祖輩壽數有關,有家族傾向;同時與父母生殖精氣的強弱、和諧與否,胎兒孕養有關。以上兩個方面,共同構成個體的先天稟賦,是人生所享壽數的基礎。《靈樞·天年》從男女媾精、胚胎生成,母體養胎、形立神具而成人的過程,表述了對人類個體生命來源的認識,提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神氣盛衰存亡的生命決定論,並通過考察面部發育情況和基本生理機能強弱,預測個體壽數,體現了《內經》對個體壽數已經有了較為科學而系統的認識。如《靈樞·天年》說:“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鼻孔深長,頭面部骨肉豐滿,面部血脈充盛,則稟賦強壯,先天發育良好,長壽有基。又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五臟六腑發育良好、機能健全,則氣血得以化生,津液潤養全身,精神魂魄旺盛;特別是呼吸微徐,則髒氣安定,神氣內守而不外泄,是肺主治節良好之徵;榮衛氣血運行通利和調,循常不亂,則臟腑肢節得養;腠理緻密,則不受邪侵擾。“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素問·生氣通天論》)乃長壽之徵。

(三)生命過程

《內經》認為,人的生命運動是一個生、長、壯、老、死的客觀過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這裡“生殺”“變化”,就是對有生之物生命過程的簡要概括。又如《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將生長壯老已與生長化收藏並提,認為有生有死、少壯衰老是有生之物的普遍規律。《內經》有兩篇論述這個過程:一是《靈樞·天年》,描述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全過程,其中的主線是精氣自然盛衰制約的身心變化,以十歲為一個階段;二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描述女子以七歲為階段,由一七而至七七,男子以八歲為階段,由一八而至八八,生殖機能盛衰的過程。它截取生命過程中的一段,以生殖能力變化為主線,同時伴隨機體生理變化,兩者具有同步盛衰的特點。這兩段雖側重點不同,但皆論生命過程,其規律是由少而壯、盛極必衰、最終消亡,它似乎是一種哲理,更有著堅實的實踐觀察基礎。《內經》的論述,不僅為中醫攝生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確立人生各階段的攝生原則也有直接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