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鰭鱯

大鰭鱯

大鰭鱯,屬鯰形目、鱨科、鱯屬。俗稱江鼠、石板頭、石扁頭、岩扁頭、石鬍子、牛尾巴、罐巴子。布於長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產較多,為底棲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乾、支流中,喜集群。夜間覓食,以底棲動物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延長,背鰭前平扁,尾部側扁。頭寬且平扁,口寬闊,亞下位,呈弧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前後鼻孔分離,後鼻孔有鼻須。眼小,眼間隔寬且平。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體或有散在的細小斑點。

識別特徵

大鰭鱯大鰭鱯
標準長為體高的5.5-10.0倍,為頭長的3.3—5.5倍,為尾柄長的4.4-5.1倍,為尾柄高的9.0-13.5倍。頭長為吻長的2.1一4.6倍,為眼徑的4.0—7.8倍,為眼間距的3.2—4.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0—2.6倍。體長形,頭扁平,背鰭後身體逐漸側扁。吻扁圓。口亞下位,口裂寬闊。上頜略長於下頜,上、下頜及齶骨均具絨毛狀細齒。唇厚,上下唇聯合於口角處,唇後溝不連續。須4對,均較長。上頜須末端超過胸鰭。外側頦須可達胸鰭基。眼中等大,位於頭背側,眼間寬較平坦。鼻孔分離,後鼻孔距眼前緣較距前鼻孔為遠。鰓孔大,左右鰓膜聯合但不與峽部相連。背鰭刺較弱,後緣光滑無鋸齒。胸鰭刺發達,長於背鰭刺,前緣具小鋸齒。後緣具粗鋸齒。腹鰭扇形,末端遠不及臀鰭起點。脂鰭甚長,約為臀鰭基的3倍,其起點接近背鰭,末端不游離,與尾鰭基相連處為缺刻。尾鰭凹彤,上葉稍長於下葉。肛門近腹鰭基部,而遠離臀鰭起點。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側灰黑色,側線以上體色較深。腹面白色。部分個體體側具深褐色斑點。

生活環境

多在江河流水,底質多礫石的環境中生活,也出現於溝渠、溪流上游。底棲。肉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成蟲及其幼蟲、螺、蚌、蝦、蟹為食,也食小魚。多在夜間覓食,無明顯季節變化。嘉陵江的個體l齡體重約30g,3齡體重約119g,5齡體重約280g。雄性體重30g.雌性約100g以上即達性成熟。6-7月為繁殖季節,在流水灘上產卵,卵粘附於石塊上發育。分布於長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產較多,為常見的食用魚之一。一般個體重0.5公斤左右,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肉質細嫩,味亦鮮美,有一定經濟價值。

保護級別

大鰭鱯大鰭鱯
《關於建立第五批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請示》(川水〔2012〕86號)
四川省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名單(第五批)
1202大洪河鄰水段中華倒刺䰾大鰭鱯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鄰水縣

營養價值

全魚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別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別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占胺基酸總量的40.76%,鮮味胺基酸的含量為總胺基酸量的29.70%。綜合肌肉的常規營養成分和胺基酸分析的結果,表明大鰭鱯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