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和尚逗柳翠

月明和尚逗柳翠

“月明和尚逗柳翠”是徐溝當地的一種特殊的社火形式,它的特點是製作簡便經濟,造型奇異,表演幽默活潑,文化內涵厚重,是中華幽默滑稽傳統文化的體現。

月明和尚逗柳翠簡介

“月明和尚逗柳翠”是徐溝當地的一種特殊的社火形式,它的特點是製作簡便經濟,造型奇異,表演幽默活潑,文化內涵厚重,是中華幽默滑稽傳統文化的體現。 據傳這項民間文藝表演形式,是佛教在中華興盛時的產物,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月明和尚逗柳翠月明和尚逗柳翠
“月明和尚”是現在大頭娃娃的前身,“大頭娃娃”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後,人們對“月明和尚”這個民間文藝的俗稱,這種叫法更形象一些,它的道具、表演形式和月明和尚一樣。但是,在農村年歲大的人們還是稱 “月明和尚”,不叫“大頭娃娃”。

月明和尚逗柳翠傳說

據民間傳說,在佛教盛興的時代,華夏大地有寺廟就有佛教徒,當時人們信佛教的也逐漸多了起來,人們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求佛主保佑。當時,有一對夫妻對佛主很虔誠,常年燒香拜佛,是一對忠實的佛教信徒。有一年,妻子突然染病在床,久治不愈,便日夜燒香念佛,祈求佛主保佑,並許願如妻子病癒後,願將親生兒子送往寺院皈依佛門。經過他的虔心求佛,妻子的病果然漸漸的好起來。夫妻二人為還心愿,便把兒子送進了寺院,當時他的兒子已懂事,在鄉村已有心上情人,人雖然皈依佛門,但曖昧之心未斷,常常下山看望情人,時間一久眾人便有閒話議論。有同情心的議論說“好好 的一對鴛鴦被拆散,缺德啊!”也有的說“已人佛門,勾引良家女子,缺德啊!”兩種不同的議論在民間流傳。民間藝人便根據這個故事創意了 “月明和尚逗柳翠”這項民間社火,借人們在娛樂之餘暇想真諦。這個節目取形是圓圓的月亮形道具,形象是一個男童一個女童扮相,其意是根據小和尚和民間姑娘二者的戀情新創。所以取名為“月明和尚逗柳翠”這個名稱。二個表演者戴上月亮形大頭娃道具,穿著和尚和姑娘服飾的裝扮,小和尚手持拂塵道具,小姑娘一手拿著紅花,一手拿著手絹,二人在街頭調情嬉戲逗趣地扭捏在社火隊里,逗得年輕姑娘小媳婦們含羞而笑。這個民間社火的創意是反對封 建婚姻制度,同情二人的相互戀情。但是在當時的封建禮教的壓力下,不敢公開表現,所以採用了兩個月亮圓形假頭面具,而不露出和尚和姑娘的真面目,這種巧妙 的表現形式,讓觀者去思索去評說。

道具製作

製作道具時,先用泥塑一個圓圓的童男、童女的頭型模具,待乾後,用漿糊和麻紙一層一層地裱糊在模具上,每層紙中間少加些細細的沙土,這樣糊上十多次,待乾後用刀從頭部中間割成兩瓣取出泥模具,然後將割開的兩邊再用麻紙糊好,用膩子抹平擦光,最後根據部位彩繪出童子和童女的形象。彩繪時將兩隻眼睛挖成空洞,表演者戴上可通過此孔看路。
它的表演舞步,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走得是扭秧歌的步子。用的是鑼鼓點的樂曲伴奏,在過去只是二人表演。

月明和尚逗柳翠發展

20世紀50ー60年代,“月明和尚逗柳青”這項節目,由二人表演變為多人表演的“大頭娃娃”。這時的大頭娃娃的形象,已不是娃娃形象,而改變成老婆、老漢、年青小媳婦、大姑娘、小娃娃等多種造型。現在大頭娃娃的道具到商店便可買到,它的製作比過去精緻美觀,形 象多樣任你選購。服飾的打扮也比過去豐富多彩,它的 街頭表演是群體式扭秧歌舞步表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