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隴圩場

大隴圩場,一個經濟探索的地方,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具有積極的意義。

簡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開始了中國共產黨人制定、實施經濟政策和解決經濟問題的探索。大隴紅色圩場的開闢,就是當時的成功探索之一,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具有積極的意義。

背景

井岡山鬥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對根據地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致使根據地內的竹、木、茶等物資運不出去,軍民日用急需的食鹽、布匹、藥材等物品運不進來。

為了發展根據地的貿易,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中共寧岡縣委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決定在大隴開辦圩場。由朱述庵、陳次謀、劉克勛、趙諧克、吳光遠等五人組成籌建委員會,負責籌建圩場等事項。籌建委員會發動民眾,就地取材,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圩場建起來了。於1928年5月28日(陰曆七月十五日)正式開圩,並規定農曆二、五、八日為逢圩日。

當時,湘贛邊界的民眾紛紛前來趕集,到圩人數很多,湖南酃縣九都、十都一帶的民眾不畏艱險,避開反動地方武裝的明崗暗哨,衝破層層關卡,想方設法把食鹽藥材等急需物資運進山來,支援紅軍

紅軍戰士十分注意保護中小商人的利益,嚴格執行“三項紀律,八項注意”,深受廣大農民和中小商人的擁護。至今寧岡人民還流傳著紅軍司務長買賣公平,為補一分錢找遍大隴街,終於把錢送到民眾手裡的動人故事。那時,大隴區工農兵政府在圩場上開辦了一個商店,商店裡貨物很多,價格合理,凡是使用井岡山上井紅軍造幣廠鑄造的“工”字銀元在這個商店購貨,都優先供應,並適當優待。充分發揮了公營經濟對圩場的主導作用,而且有利於控制金融,穩定物價,提高紅色政權貨幣的信譽。

開闢意義

大隴紅色圩場的開辦,溝通了根據地內外的貿易,繁榮了根據地的經濟,支援了革命戰爭,同時密切了軍民關係,對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起了很大的作用。四十多年來,大隴人民一直堅持二、五、八為逢圩日的傳統習慣,以示對紅軍深切的懷念,圩場在解放後已經按原貌整修,成為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