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會

歌圩會

壯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雖歷盡滄桑,多次被禁,卻屢禁不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壯族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鮮明,具有獨特文化個性的”歌圩文化“。

簡要介紹

廣西壯族每年三月三要舉行的,對歌前先抬著劉三姐神像遊行一周,然後男女青年身著盛裝相互對唱,紅蛋和繡球則是男女青年傳播交流表達情感的信物

歌圩會歌圩會

活動內容

廣西壯族在三月三要進行歌圩會,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身著盛裝,自帶五色糯米飯和紅蛋、繡球等……前來賽歌,物色對象。對歌前人們先抬著劉三姐的神像遊行一周,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人人對歌順利。接著人們才亮出自己的歌喉相互對唱。
紅蛋和繡球則是男女青年傳播交流表達情感的信物。所以賽歌期間穿插著拋繡球、碰紅蛋、踢毽子、搶花炮等娛樂性活動。歌圩遍及整個壯族地區,廣西就有640個歌圩點。壯族的歌圩,主要有兩種形式:定期性歌圩和不定期歌圩。一般每次歌圩活動持續兩三天。地點多選擇在數村交界的曠地或坡場上,.參加的人員不分男女老少。
小規模歌圩有一兩千,大規模歌圩多至數萬人。
其中千人竹竿舞是歌圩活動中人氣最旺的節目。隨著“咚咚啪,咚咚啪”節奏鼓點聲,1000多根6米多長的竹竿有規律地張合,千餘名身著各式服飾的表演者組成整齊的方陣隊伍靈巧地在“竹竿陣”中跳“芭蕾”。待竹竿舞大賽結束,現場賓客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在表演者的帶領下歡樂起舞。

歌圩會 歌圩會

古文記載

“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周期性、集體性、傳統性的聚會對歌活動形式。它在壯族中各地有不同的稱謂,南部壯族地區的崇左、寧明一帶稱為“窩坡”,意即“出到坡地上去相會”,或“歌坡”,意即“坡場上會歌”;大新、龍州、雲南文山一帶稱為“隴峒”、“儂峒”或“隴端”,意為“下到田峒對歌”;德靖土語區一帶叫“航端”,意即“峒場圩市”;右江地區壯族稱為“窩敢”,意即“出岩洞相會”。桂中來賓、橫縣一帶叫“圩逢”,意為“歡樂的圩日”;邕寧一帶叫“還球”,則是對歌賽歌活動的一種形式。在歷代漢文古籍中,這一歌會習俗稱謂還包括有:“浪花歌”(明代鄺露《赤雅》)、“跳月圩”(清代趙翼《鎮安風土詩》)、“趕季”(民國《河池縣誌》)、“放浪”(民國《桂平縣誌》)、“唱歡”(民國《柳城縣誌》)、“墟會”或“風流墟”(民國劉錫藩《嶺表紀蠻》)等。其中歷代文人筆記、方誌中,關於“歌圩”說法是相對較多的。從時間上看,壯族各地的歌節一般都有固定的節期。主要是農曆春秋季的正月、三月、四月、中秋節等。但歌節具體定在哪一天,各地則有所不同。比如龍州金龍的布岱人,正月間的“儂峒”以峒(含幾個自然屯)為單位,各峒從初八到十五輪流舉行。多數壯族地區在農曆三月初,春耕農忙開始之前會有大規模歌圩活動,故有“三月三歌節”之泛稱。從空間上看,歌節主要在峒場間、寬坡上舉行,“每場聚集人眾不下千人”,“唱和竟日”,大的歌圩,如田陽敢壯山“窩岩”、雲南廣南“三月三花街”、東蘭巴英“螞拐歌會”、德保的那甲“五四航端”、柳城的東泉“圩蓬”等,常有上萬人參加。這些活動以相互酬唱為主體,伴隨著祭祀、商貿等活動,猶如唱歌的集市,因此歷代文人視野中多有“歌圩”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