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建設。這是國土資源部所屬單位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依據國家科學技術部《關於組織制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的通知》[國科辦基(2011)20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籌)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實驗室主任。

研究方向

大陸動力學是繼“板塊構造”之後固體地球科學發展的新階段。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從全球的構造觀出發,以“大陸動力學”為綱,進行大陸組成、結構、行為、動態演化及深部驅動機制的研究,把建立新的“大陸構造及動力學”理論體系作為長期奮鬥目標。結合中國大陸地質與構造的關鍵科學問題,並根據實驗室的專業結構和實力,面向地球科學發展及國家對戰略緊缺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選擇我國具有大陸構造及全球大陸動力學意義以及與資源/能源/災害密切相關的地域(青藏高原、若干造山帶及含油氣盆地)為野外實驗研究主戰場。

通過地質、構造、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的多學科研究,和大陸科學鑽探的新技術手段,闡明大陸構造及動力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板塊會聚邊界的物質組成和結構,陸-陸碰撞和造山(複合造山)的動態演化過程、盆山動力學及大陸增生的時空分布規律和動力學機制,揭示大陸深部結構、下地殼流動、層圈相互作用與地幔動力學對地殼行為的制約,進行中國(亞洲)大陸構造及動力學的若干重大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和探索,促進大陸動力學理論的發展,並緊密結合我國資源、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防止地震災害,促進地球科學發展,為國家利益和社會需求服務。

獲批

經過認真論證審查,科學技術部日前批准建設4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列其中。實驗室主任為許志琴。這是國土資源部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功申報,既有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2004年以來開放運行的基礎,也得益於整合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內有關科技資源。在該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志琴的帶領下,該實驗室圍繞“大陸構造和動力學”戰略目標,開展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帶、地幔動力學及塔里木油氣盆地研究,領銜國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和“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目前大陸動力學實驗室已經成為一支有大思路,有大目標,從事“大地質”的地學前沿優秀團隊。

科技部在批准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中指出,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期間,實驗室應進一步凝練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升科研水平,加強隊伍和實驗條件建設,建立健全運行管理機制,努力成為國家組織高水平科學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設計畫完成後,科學技術部將組織專家驗收。建設期限一般不超過兩年。

專家驗收

2014年4月9日,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建設的“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這是國土資源部所屬單位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10月獲科技部批准建設。兩年來,實驗室選擇具有重大地學研究意義的“青藏高原”和“中央造山帶”作為主要研究基地,針對中國大陸構造若干關鍵科學問題,在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大陸造山帶複合造山作用、地幔新礦物和地幔動力學等方面開展重點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在“造山的高原”理論上取得重要突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實驗室領銜實施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整合計畫,完成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等13口鑽井,牽頭實施中國大陸深部探測的4條深地震反射大剖面,為揭示中國大陸關鍵部位的深部結構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實驗室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發起成立了國際“地幔研究中心”,對地幔動力學和深部成礦作用問題開展聯合研究,提升了實驗室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實驗室建設得到了主管部門和依託單位的積極支持,建設期實驗室新增多台套大型儀器設備,新建4個野外實驗基地,為實驗室長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

被除名

2015年11月27日,科技部委託中國物理學會對數理領域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委託國家遙感中心和中國地理學會對地學領域4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獨立評估。根據提交的評估結果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經科技部部務會議審定該重點實驗室未通過評估被除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