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學院薪火相傳、勵精圖治,為大連市初、中等教育戰線幹部、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提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全市1.6萬名中國小教師(約占在職教師總數1/3)在學院接受了正規系統的本、專科教育,實現了學歷達標或學歷層次提升;參加學院組織的各種中短期培訓教育和大型教研指導的中國小教師達百萬人次。
學院已成為辦學層次較高,教學質量較好,辦學特色明顯,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教師教育基地,為我市初、中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校長隊伍素質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辦學條件
學院位於大連市中心地帶,環境優雅,交通便利,建築面積2萬7千餘平方米,其中圖書館面積3000平方米(藏書20餘萬冊)。學院現有教職工34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4人,其他副高職169人。現任黨委書記靳雁濤,院長張淑萍。
學院文化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民主辦院,注重調動與發揮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努力創建和諧的學院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性溫暖的和諧學院。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與美國、英國、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和教育機構建有穩定的友好關係,並建有海外教師教育基地。
學院堅持學術興院方略,教職工在國家、省級刊物和國家、省級出版社發表、出版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多篇(部);“研訓專題”研發和“文庫工程”建設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榮獲“全國教育學院優秀學報”和“大連市優質期刊”等多項稱號。
發展建設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學院黨委面對教師教育一體化和培訓主體多元化的嚴峻挑戰,於2005年初果斷做出改革轉型的重要決策,從以“兩個中心、五個基地”為主要功能的傳統教育學院向以構建現代教育服務體系為目標的新型教育學院轉變,通過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了“用3至五年時間,初步構建能為區域教育提供全面支持的現代教育服務體系,把學院辦成和諧的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內一流教育學院”的發展目標。
在“十一五”規劃指引下,學院實施了第四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首開先例地打破了沿襲半個多世紀的研訓分立格局,創立了研訓一體的教師教育體制和培訓教研化、教研培訓化的工作機制,同時成立了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提供決策參考、教育諮詢的教育服務機構,拓展了學院的服務空間和功能。以“研訓一體”的體制創新、“校本研修”的模式創新、“網路支撐”的手段創新和以面向農村教師的“原野行動”、“牽手行動”、面向薄弱學校的“綠洲行動”、面向職業學校教師的“魯班行動”和面向中國小校長的“火車頭計畫”為代表的一系列實踐創新活動構成了大連市“十一五”教師教育的基本特色和亮點。
第一次改革轉型引領學院擺脫困境,走上振興之路,成功地解決了辦什麼樣教育學院的問題,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廳、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基層學校普遍歡迎和媒體高度關注,在全國教育學院系統引起較大反響。
2008年,在充分分析制約學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是教職工素質與快速發展的教師教育形勢不相適應的基礎上,學院黨委繼續解放思想,在第三次黨代會上,不失時機地做出第二次改革轉型的又一重大決策。二次改革轉型的重點是人的解放與發展,重點解決怎樣辦好教育學院的問題,通過教育學院大學本質屬性的回歸和教職工大學意識的回歸,建設具有大連教育學院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學理念、大學模式和大學文化載體,將教職工造就成學科知識的專家、研訓工作的專家、教育服務的專家,建設一支與學院功能相適應的高素質教師隊伍。2008年9月,學院又圓滿順利地進行了第五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隨著機構的調整和人員的重組,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學院人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為學院事業的騰飛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改革轉型是學院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