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危害幼苗、葉片、葉柄、莖及豆莢。幼苗染病子葉生半圓形或近圓形褐色斑。葉片染病初生褪綠不規則形小斑點,水漬狀,擴大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約3~4mm,病斑中間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圍具一圈窄的褪綠暈環,病斑融合後成枯死斑塊。莖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漬狀長條形,擴展後為不規則狀,稍凹陷。莢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條斑。

簡介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中文名: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病原中文名: 丁香假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大豆細菌疫病假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c
病害類型: 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 大豆
主要為害部位: 為害幼苗、葉片、葉柄、莖及豆莢

為害症狀

為害幼苗、葉片、葉柄、莖及豆莢。幼苗染病子葉生半圓形或近圓形褐色斑。葉片染病初生褪綠不規則形小斑點,水漬狀,擴大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約3~4mm,病斑中間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圍具一圈窄的褪綠暈環,病斑融合後成枯死斑塊。莖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漬狀長條形,擴展後為不規則狀,稍凹陷。莢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條斑。

病原形態特徵

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c稱丁香假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大豆細菌疫病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桿狀,大小0.6~0.9μm,有莢膜,無芽孢,極生1~3根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白色,有光澤,稍隆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種子上或未腐熟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後即發病,成為該病擴展中心,病菌借風雨傳播蔓延。多雨及暴風雨後,葉面傷口多,利於該病發生。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2)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我國已育出一批較抗細菌性斑點病的大豆品種,如科黃2號、徐州424、南493—1、沛縣大白角等。(3)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拌種。(5)發病初期噴灑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懸浮液400倍液,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