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瘡痂病

辣椒瘡痂病又叫細菌性斑點病,俗名叫落葉瘟。主要發生在葉和莖上,有時也為害果實。葉片被害,發病初期呈水漬狀黃綠色小斑點,後呈不規則形,邊緣暗綠色,稍隆起,中間淡褐色,稍凹陷,表皮呈粗糙的瘡痂狀病斑。受害重的葉片,邊緣、葉尖變黃,乾枯脫落。如果病斑沿葉脈處發生時,常使葉片變成畸形。莖上被害,初呈水漬狀不規則形的條斑,後木栓化隆起,縱裂呈瘡痂狀。果實被害,開始有褐色隆起的小黑點,後擴大為稍隆起的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病斑,潮濕時,瘡痂中間有菌液溢出。

1田間病狀診斷
辣椒瘡痂病也稱辣椒細菌性斑點病,由細菌感染,病原為Xanthomonasvesieatoria(Doidge)Dowson,辣椒幼苗期感病後先在子葉上產生銀白色小斑點,進而呈水漬狀,後發展為暗色凹陷病斑,嚴重時葉片脫落導致植株死亡。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為水漬狀黃綠色的小斑,後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部呈淡褐色稍凹陷,表皮粗糙,形成瘡痂狀病斑,病斑多時互相連合,受害嚴重的葉片其邊緣、葉尖變黃,最後乾枯脫落。田間有時也可見到受害的莖、葉柄及果梗,在其上形成不規則的條斑,後木栓化並隆起、縱裂呈瘡痂狀。果實被侵染,初為暗褐色隆起的小點或為帶水漬狀邊緣的皰疹,逐漸擴大為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斑,潮濕時可見菌膿從病部溢出。

【發生原因】

1。種子帶菌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也可以隨帶病種子作遠距離傳帶到無病地區,從2003年基地大棚辣椒發病的調查情況看,供試的十幾個辣椒品種均從外地引入,播前種子也未經消毒,導致辣椒出苗後就開始受害。因此種子帶菌應是造成此病發生的首要原因。
2。高溫、高濕
病菌及病株部溢出的菌膿可以從寄主葉片上的氣孔或傷口侵入,並通過雨水飛濺在田間進行輾轉傳播,高溫天氣有利病害發生,這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2003年夏天由於持續高溫,棚內日平均溫度一般超過30℃,為抗旱,在大棚內數次噴雨灌溉,雖緩解了旱情,但也加劇了病害的傳播。高溫、高濕的生長條件,客觀上促進了病害的進一步重複傳播和迅速擴展,為該病最後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3。栽培管理不善
種植過密,生長過旺。調查發現,發病大棚內的辣椒和甜椒品種,種植稍密,由於未能及時整枝,大多生長過旺,枝繁葉茂,加之農事操作活動的影響,造成株間葉片的頻繁接觸摩擦而造成傷口,增加了病害的侵染機會,這也是導致後期病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症狀】辣椒瘡痂病又稱細菌性斑點病。可為害葉片、莖蔓、果實及果梗。幼苗期發病,先在子葉上產生銀白色小斑點,進而呈水浸狀,最後發展為暗色凹陷斑。成株期葉片上初生水浸狀黃綠色小斑,擴大後邊緣稍隆起,呈瘡痂狀,中央稍凹陷,嚴重的病葉,葉緣、葉尖變黃乾枯,破裂,最後脫落。果梗莖蔓上病斑為水浸狀不規則條斑,以後中暗褐色,隆起,縱裂,呈瘡痂狀。果實上的病斑為暗褐色隆起的小點,後期木栓化,或呈泡疹狀,逐漸擴大為黑色瘡痂,潮濕時,瘡痂中間有菌液溢出(圖2-15至圖2-22)。

病原 】Xanthomonascampestrispv.Vesicatoria稱野油菜黃單胞辣椒斑點病致病型。屬細菌,菌體桿狀,兩端鈍圓,具極生單鞭毛,能遊動(圖2-23)。菌體排列鏈狀,有莢膜,革蘭氏陰性,好氣。
發生規律】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旺長期易發生,病菌從葉片上的氣孔侵入,潛育期3~5天;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產生的灰白色菌膿借雨水飛濺及昆蟲作近距離傳播。發病適溫27~300c,高溫高濕條件時病害發生嚴重,多發生於7~8月份,尤其在暴風雨過後,容易形成發病高峰。高濕持續時間長,葉面結露對該病發生和流行至關重要。
防治方法】實行2~3年輪作。結合深耕,以促進病殘體腐爛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後注意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雨後注意排水。
種子處理,播種前先把種子在清水中預浸10~12小時後,再用1%硫酸銅溶液浸5分鐘,撈出後播種。也可以先在55℃溫水中浸種15分鐘,再進行一般浸種,然後催芽播種。
該病施藥預防效果不佳,要注意田間發病情況,及時識別和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特別是遇持續陰天降雨後及時噴灑藥劑,可採用以下殺菌劑進行防治:
預防用藥:方案一:奧力克細截30ml,兌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方案二:奧力克細截30ml+金貝40ml兌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發病初期:方案一:奧力克細截50ml+金貝40ml,兌水15公斤水,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方案二:奧力克細截50ml+奧力克青枯立克30ml,兌水15公斤,每5—7天用藥1次;
方案三:奧力克細截50ml+奧力克速淨30ml,兌水15公斤,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發病中後期:奧力克細截50ml+25%葉枯唑20—25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