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獻樓

大理文獻樓在大理古城南門外一公里外,為進入在大理古城的第一個名勝景點。

如今的文獻樓,於1999年重建。大理為何稱之為“文獻之邦”呢?這得從歷史說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四個典故都與大理有關。大理是滇地遠古文明的中心,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大理是茶馬古道的重鎮又是雲南設治最早的地區,西漢元封二年,即公無前109年,設葉榆,雲南、邪龍等縣。葉榆就是今天的大理,當地的大理是個豐腴之地,土地肥美,宜五穀蠶桑,到了南詔國時期,大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技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於南詔是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才得以統一六詔的,因此與中原交往比較密切,由於吸收和運用了漢文化,建築、雕刻、繪畫相當出色,譽海中外的崇聖寺三塔,石寶山石窟,劍川木雕,以及著名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等待,都是當時的產物。當時南詔王鳳伽異到長安進貢時,帶回了唐朝贈給的龜茲樂隊。他們與南記的專業樂隊相結合,創編了《南詔奉聖樂》,被列為唐代十四部音樂之一。大理國建立後,與中原寧王朝的關係更加密切,貿易頻繁。白族文化已經提高到漢族文化的水平,各領城通行漢文,官、商各界竟相買漢文書籍、讀漢字、寫漢字。雕該、繪畫等藝術也有了顯著的成就,現存大理地區佛寺中優秀的壁畫,大多是大理時代的作品,1180年,描工張勝溫畫的〈〈大理畫卷〉〉又稱〈〈張勝溫畫卷〉〉,被譽為“南天瑰寶。”從南詔國到大理國的五百多年時間裡,大理一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後又經過漫長的發展,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優秀,經濟富足的一塊寶地。清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漢軍白旗人偏圖,以督標別將身份隨雲南總督趙良棟征討吳三桂。因屢建戰功,偏圖被提升為雲南隨軍總兵。康熙三十年即公元1691年,雲南平定,偏圖又被提升為雲南提督,提督衙門就設在大理古城,偏圖在大理為官15年,深感大理的人文興盛,所以向大清王朝申請了“文獻名邦”匾額。這一塊匾,如今高懸在文獻樓上,斗大的綠字,黑底,蒼勁醒目,是提督偏圖親筆所寫,清王朝欽賜“文獻名邦”匾後,偏圖立即在城牆南門不遠處選址建起文獻樓。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它給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文獻樓樓上有兩對楹聯,其中之一為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寫的長聯: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台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攮往鹹安業。但願妙香古國常住於大世界中,這幅時聯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大理古國風情。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文獻樓歷史上幾毀幾修,最近一次是1999年投入巨資進行重建,陽光照耀下,更顯得金壁輝煌。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使古城透出一種誘人氣韻。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