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

古代貨幣。“大泉五十”鑄行時間雖然僅有13年,但其卻是王莽新朝通行貨幣中流通時間最長、鑄量最大的貨幣。“大泉五十”看似型制單一,但其版別多,內涵豐富,近年不斷有新品種面世,尤其是背有紋飾、吉語及動物圖案的版別發現極多。

基本信息

考古發現

2012年11月, 濟南考古人員在濟南章丘市 曹范鎮於家埠村發掘出少見的兩漢之交墓葬群,並出土了文字清晰的“ 王莽幣”,初步證實這一墓群為較為罕見的2000多年前王莽時期墓葬群。這一墓葬群共密集深埋著15座漢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

15座漢墓中有土坑豎穴墓、磚室墓、土坑磚槨墓等多種墓葬形式,並在其中出土了50多件漢代時期的隨葬品,包括陶罐、 銅鏡、青銅質地帶鉤等。在多個墓葬中都出土了一種“大泉五十”的銅錢。

分類

基本情況

“大泉五十”品種從幣值形態分有二大類四種。

詳細情況

1.官鑄的“大泉五十”錢徑約28毫米,質重十二銖,出土實物合今制8克;

2.厚重型多系早期鑄造,重量10克左右,實物中有重達15克者。

3.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廢止寶貨制允許“大泉五十”貶值、“枚俱值一,與新幣並行流通”期間,民間熔毀厚重“大泉五十”盜鑄的薄小“大泉五十”,實物徑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

大泉五十大泉五十

4.王莽新朝末年動亂時期私盜鑄的“大泉五十”么荷錢,實物質重在o.5克左右。(圖1)

上述四種,厚重型及么荷錢比較少,其他兩種出土量較大,為常見普通品種。

版式

重輪

重輪錢始於王莽時期。重輪版式的“大泉五十”除有雙層輪廓特點外,文字也很有特點:其“大”字如同飛翔的家燕,似如燕頭的頂端由雙線構成,下伸波折如同飛翔中的雙翅,撇捺如同燕尾;“泉”字頂端呈波浪狀(非重輪品一般較平)形如“山”字。衝壓刻劃輪廓的假重輪錢,文字無此特點。

重輪大泉五十的特點

說到重輪“大泉五十”的特點,還應注意的是該錢中還有—種類同重輪的額輪錢,文字不具重輪錢特點。所謂額輪,即錢輪廓出現外高內低兩層輪廓,但雙輪並不如重輪規範,溝谷平淺。額輪多系王莽新朝初期鑄幣,重輪多系後期鑄幣,額輪可能是重輪的雛形。

重輪“大泉五十”世存眾寡及尋覓難易度與合背“大泉五十”差不多,少於傳形錢。但徑在23毫米的薄小型重輪錢就比較稀少,很難尋覓,各譜錄亦未見刊圖。圖是筆者收藏的一枚小型重輪錢。

背四出紋

背四出紋版式“大泉五十”比較稀少,很難尋覓,因此偽品極多。作偽者將四出的四條線做成可延伸交叉的四條線,如同東漢四出“五銖”背飾。真品的背四出紋飾,可能系信手刻范,對角線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其中一條線角度偏斜較大,其延伸不能成垂直交叉線。

背四直紋“大泉五十”是新發現的新版式,類似於背四出紋“大泉五十”,比較稀少難尋覓。背四出“大泉五十”的四條紋線由內廓兩邊交匯角處至輪廓,而四直紋則是由內廓邊中心至輪廓。這種版式“大泉五十”系王莽中後期“枚俱值一”期間的薄小型鑄幣,多出土於四川。

大泉五十大泉五十

類似於四直紋版式的“大泉五十”錢,還新發現了一種背“丁”字形紋版式亦極為少見。與“丁”紋版式類近的,同樣新發現的有背規矩紋“大泉五十”亦稀少很難尋覓(圖2)。規矩紋飾流行於西漢,是西漢銅鏡常用紋飾的一種。

類似規矩紋版式的“大泉五十”,還新發現一種背“丹”字紋版式。該錢背內廓與外廓下半部由四條線連結,形成缺點“丹”字。這種紋飾不知寓意什麼。

大泉五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版式還發現有面、背及面與背均有四決紋版式的。面背均有四決紋版式,據稱多出土於雲南,中原地區十分少見。這種版式的決文比較長,很難尋覓(圖3)。

貨幣體系

六泉

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六泉,即 小泉直一、 么泉一十、 幼泉二十、 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的意思是一枚當五十枚五銖錢的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漢五銖錢的兩個半重,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這就意味著,新朝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為了防假私鑄,“大泉五十”自是精工製造。

十布

“ 小布一百”,“ 么布二百”,“ 幼布三百”,“ 序布四百”,“ 差布五百”,“ 中布六百”,“ 壯布七百”,“ 第布八百”,“ 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收藏相關

現狀

古錢譜錄列載的“大泉五十”版別錢中鏇讀與“五”內兩星版式,實物很少,很難尋覓,故偽品較多。尤其是鏇讀做偽水平極高,稍有不慎就會上當。鏇讀錢“大泉五十”真品文字、做工比較粗糙而輕薄,欲收藏者一定要仔細辨偽。“五”內兩星偽品較易辨識,偽星用力挑撥極易脫落。除“五”內兩星版式外,類同版式還有“五”內一星版式。一星者較兩星多。

品種

合背錢是藏者喜歡的品種。收藏“大泉五十”合背錢不是太困難。厚重、輕薄、傳形、面四決紋及么荷錢中均有合背錢。每類又以正背複合方向各有上、下、左、右四種。普通型以正右方向合背最少。傳形、面四決紋、么荷錢由於本身就稀少,故而合背錢就更少。

“大泉五十”合面錢由於沒有文字,市場價格比較低,僅有合背錢的一半,也較合背錢容易尋覓。但前後穿錯位不相重合的合面錢較少難覓。

大泉五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還有一種“泉”字書寫異形版式。普通“大泉五十”的“泉”字寫法中豎分作兩筆,該版式的“泉”字寫法如同北周“布泉”中豎不斷(圖2)。此類“大泉五十”較之傳形、重輪、合背稀少難覓,譜錄亦未見刊載(圖4)。

鉛錢多系冥幣、私盜鑄幣。“大泉五十”鉛錢有數種版式,是其中一種。此類鉛質錢較少,難覓。

此外,“大泉五十”還有一種銅色鉛錢。含有兩種金屬的錢幣是現代硬幣製造多採用的形式,造型新穎美觀,而我國二千年前的王莽時代就已出現。這種形式的鑄幣在製作工藝上費工費時,但由於“大泉五十”面值較高,私盜鑄者有利可圖故而為之。該種錢幣較為稀少,品相好的很難覓集,因工藝特殊而受到藏家青睞。

“大泉五十”還有一種形如現代酒瓶蓋的怪異品種,錢面背一面凸突,一面凹陷。發現的有兩種一種面凸背凹,一種面凹背凸。這種錢幣估計不是鑄就的,是衝壓錢肉形成的。

“大泉五十”錢幣中還有一種錢廓與錢文在一個平面,其風格與王莽錢幣不相類同的品種。該類錢有大小兩種,並且有素背、傳形、合背以及背日月星紋及龜蛇鬥劍玄武紋飾等多種版式自成體系。估計該類“大泉五十”屬後鑄錢幣。

王莽是一個迷信讖符的人,王莽鑄幣中出現多種厭勝紋飾的“大泉五十”,其中有人物、鳥獸、吉語、吉祥圖案等。上世紀末發現不少新品種,但數量極少,市場價格都在千元以上,而且很難覓集,在此不一一列舉。

拓印壯泉

《東洋見聞錄》記載:

工具

紙(蟬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

墨(各種墨汁都可太濃了可加水,固體墨也行)。

拓包(根據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綿一塊,團成圓狀用家用保鮮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後包一曾極細的真絲布,用皮筋纏住可調節拓包鬆緊)。

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暈染,膠水幾滴增加墨汁附著性,水250克,御守塩30克防止紙長期保存後纖維收縮紙張變形,攪拌均勻水面上放一張生宣起到過濾的作用,用紙面滲出的水)。

棕刷(打壓拓紙用)。

壓板(用紙夾和塑膠板絞成不同直徑的)。

墊板(防止錢幣移動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軟膠皮墊和書都行)。

鎮尺(壓紙) 毛筆(沾水)

製作

墊板上放一小塊生宣沾濕了錢幣放上不移動。

上紙用毛筆蘸調好的水適量圖在錢幣上,選一大小合適的紙紙面要均勻無雜質,蓋在錢幣上,壓上壓板。

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吸去多餘的水,再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用棕刷打壓要輕從錢幣中間向外打,最後用保鮮膜蓋在錢幣上再打(作用是保鮮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這時壓上鎮尺固定,為什麼不開始就壓鎮尺因為開始就壓一下就把拓紙壓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

上墨墨汁放到硯台中不要太濃,用拓包蘸要勻,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錘打將多餘墨汁吸出,這是要看拓紙的乾到微微發白(一張拓片的關鍵一步),用拓包輕輕從錢中向外錘打要清墨色要淡勻(第一遍最關鍵)。然後可多遍上墨,直到滿意為止,但最後一定要把錢幣的內買輪再打一遍這樣輪廓清晰有立體感。

王莽幣之“六泉十布”

簡介

西漢末期,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對貨幣制度進行了四次改革,雖然都已失敗告終,但留下了一批製作精良的錢幣製品,其中尤以“六泉十布”最為著名。

六泉

小泉直一| 麼泉一十| 幼泉二十| 中泉三十| 壯泉四十| 大泉五十

十布

小布一百| 麼布二百| 幼布三百| 序布四百| 差布五百| 中布六百

壯布七百| 第布八百| 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