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河豬是烏金豬的一個重要類型,2006年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是雲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優良品種,主產於曲靖市富源縣的大河、營上一帶,具有耐粗飼、抗逆性強、肉質細嫩味美等特點,是“雲腿”的優質原料豬種,素有“大河豬種甲滇東”和“宣戚火腿大河豬”之稱。主產於雲南省曲靖市著名的“八寶之鄉”富源縣,也是國內外少有的經過系統選育並保存較好的地方品種之一。
中心產區為富源縣的大河、營上兩個鄉鎮,主要分布在大河、營上及與之相鄰的竹園、墨紅等鄉鎮,與竹園、墨紅相連的麒麟區茨營、東山兩鄉鎮的邊遠山區及與大河、營上相連的貴州盤縣的邊遠山區。
大河豬具有性成熟早,母性好,抗逆性強,耐粗飼,肉質細嫩鮮美,肌肉脂肪含量高等優點,存在著瘦肉率低、產仔低、飼料報酬低和生長慢等缺點。適宜供鮮肉、冷卻肉、加工優質火腿及生產加工肉製品,開發新品種等。
產地與分布
主要產區為雲南省曲靖地區富源縣大河、營山區。主要分布區域為雲南曲靖地區十三個縣,在昆明、玉溪、開遠、蒙自、箇舊、建水、東川以及貴州省的盤縣、普安、晴隆、興義、興仁和廣西的百色等三十餘個市、縣。
體貌概述
毛色有黑、棕兩種。按體型分三種,大型:體軀長大,體質粗糙疏鬆,經濟成熟晚;鼻嘴粗大,耳中等大而下垂;面微凹,額間皺紋呈“《》”形;體窄長,肩窄肋扁,背腰平直;腹圓微垂,但不觸地;臀傾斜,後軀高於前驅,尾粗;四肢粗壯有力,後腿飛節以上有皺褶。中型:體軀稍短,經濟成熟稍早於大型;額間皺紋多呈“)||(”或“]||[”形,後腿皺褶沒有大型豬明顯,體質較細緻。小型:體小,身短,腳矮,肢細及額面皺紋多為縱形,其他與大、中型無顯著區別。
成年公豬體重約50~60kg,母豬90~100kg。母豬頭胎產仔5~6頭,二胎以上8~9頭。在農村放牧條件下,育肥豬體重6.5~79.9kg階段,日增重2279,屠宰率71%~73%。
獨特特徵
身長骨架大,嘴短脖子粗,頭上生八卦,鼻樑三道箍,後腿穿套褲,尾短根腰粗
品種評價及開發利用
耐粗飼,抗逆性和適應性強,在粗放飼管理下能適應高寒山區,山區、半山區及河谷地區等不同自然氣候,但經濟成熟晚,生長較慢,繁殖力低,乳頭少。今後在主產區開展本品種選育,建立大河豬核心育種豬群。在大河豬的飼養地區,進行雜交改良的實驗研究,使該豬能儘快地育成生長快,瘦肉多,繁殖力強的新豬種。
延伸閱讀
改良大河豬,為什麼用杜洛克作父本?
地方豬改良是很多地方都在做的一件事。一般來說,地方豬耐粗飼,抗病力強,肉也好吃,但是生長緩慢,產仔率也不高。為了保留優點,克服缺點,很多地方都選擇生長快、產仔率高的“洋豬”作父本,地方豬作母本進行雜交選育和改良。不過,在選擇雜交父本的時候,必須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選。
雲南省富源縣的大河豬,它的肉是著名的雲南火腿的原料,鮮肉的肌間脂肪多,吃起來瘦而不柴,嫩滑多汁,特別的可口。可是生長速度和產仔量,卻不符合規模化養殖的要求。
為了適應大規模養豬業的發展,科技人員考慮用“洋豬”作父本來改良大河豬。
所謂“洋豬”,主要是指中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大量引入的幾個主要的西洋豬種,包括大白豬(也叫大約克),長白豬,杜洛克,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長得快,產子率高,瘦肉率也高,非常適合工廠化飼養。不過,這三種洋豬,哪一種做雜交父本最合適呢?
專家們對這三種洋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進行了各方面性能的測定,並且確定了兩個選擇標準。
第一是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性。富源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的山區,晝夜溫差大,而且乾濕季分明,早春的3、4月份很乾熱,夏季5、6、7月又是陰雨連綿,這樣的氣候條件,對豬的適應性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這一點上,大白豬、大約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表現都不是很好,很多小豬出現了仔豬白痢和其它的內科病。相反,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卻非常適應當地的環境,身強體壯,很少生病。
杜洛克和大河豬的後代還符合專家們提出的第二個標準——採食能力強。採食能力強,通俗地說就是不挑食。以前富源人養大河豬,大多是就地取材,餵的是蠶豆稈、苕子花一類的青綠飼料,俗話說入鄉隨俗,“洋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要想被富源的老百姓接受,也得吃這些。可是,“洋豬”們在規模化養豬場裡吃的都是配合飼料,什麼玉米、豆粕,都是高營養高蛋白,它們的後代能適應青綠飼料嗎?大白豬、長白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都沒能過這一關,而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卻表現不俗,老鄉們給什麼農家飼料,它們都大口大口地吃。
除了身體好,不挑食,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還表現出生長速度快的優勢,平均每天能長700克的肉,已經達到了普通規模化養殖場裡豬的生長速度了!於是,杜洛克從三種“洋豬”中勝出,成為大河豬雜交改良的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