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門

大明門

明清時代,於天安門“T”形廣場皇城最南端的大門,其門址就在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該門於明代時叫大明門,李自成攻占北京後將大明門改為大順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元年(1912)改名中華門。大明門是皇帝、宗室參加重要慶典出入之門。

描述

大明門大明門
時代,於天安門“T”形廣場皇城最南端的大門,其門址就在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該門於代時叫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元年(1912)改名中華門。明永樂年間該門建成時,朱棣命大學士解縉題門聯,縉書古詩:“明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據(大清會典)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蔚為壯麗。辛亥革命後,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匾額,此門於1954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被拆除。

大明門是皇帝、宗室參加重要慶典出入之門。明清時期,每年冬至皇帝祭天,夏至祭地,孟春祈谷,以及到先農壇親耕等,遇到這些大典,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明門豁然洞開,皇帝頭戴金冠,身穿龍袍,坐著御輦,威風凜凜地由此門出行去舉行祭祀典禮。

特色

天安門廣場前中軸線上的正南門,為大明門 ,明朝時它是京都皇城的正南門。按照周朝禮制,在進入皇帝寢宮前,要經過紫禁城五重門,大明門的位置,相當於古代帝王禁城五重門中的頭門,門的左右兩側是公生左右門。大明門是沿用元大都宮門的名稱,元代宮中有主殿叫大明殿 ,殿前有大明門,明永樂重建時沿用大明門的舊稱 大明門至清順治年間改名大清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稱中華門

大明門面闊40米,門高21米,正中開三券門 門前為棋盤街,圍以石欄,左右各設石獅下馬碑1座,門內東西兩側有千步廊向北環抱形成中軸御路,通向皇城正門承天門

大明門與皇城正門、禁城正門為皇城中軸線上的三大中門,大明門除國家大典以外,常年不開,只有皇太后慈駕 皇帝乘輿 祭天 出巡 皇帝 皇后 大婚時,才能從三大中門逐門通過,昭示皇帝的 天威神權。

步進大明門,迎面所見的雄偉城樓就是皇城正門--天安門,在兩大皇城中門 之間,四周被高大紅牆包圍的御內廣場,就是天安門廣場 廣場東西長366米,南北寬323米,總占地面積為十一萬八千平方米,可以容納觀眾 遊客十餘萬人 過去這裡是皇宮禁地,嚴禁黎民百姓 閒雜人等過往出入 。

廣場由大明門開始,自南而北依次有文武台 千步廊 車輦房 長安左右門 太廟門 社稷門 御路華表金水河玉帶橋守橋守門石獅 天安門等布局嚴整 左右對稱的重要建築,這些建築,表達了封建宗法禮教與帝王的無上權威,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北京的城門

北京城門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皇城其他:大明門端門東三座門西三座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北京市]
現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