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溝岩組

大山溝岩組,是地質學中的專業術語,創名地點在山東省日照市南湖鄉大山溝。

地層名稱:大山溝岩組

地層名稱(英文): Dashangou Fm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23

命名:

王致本等於1982年創立“大山溝組”,創名地點在山東省日照市南湖鄉大山溝。

沿革:

1951年趙家驤、顏軫等將膠南隆起的古老變質岩系命名為王台系,相當遼河系的一部分,屬元古界。1958—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山東區測大隊在本區進行 1:20 萬區測工作。1959年他們把莒南地區的淺粒岩、變粒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組合命名為“蒼山黑雲母混合岩夾斜長角閃岩、大理岩組”,把日照地區下部的變粒岩命名為響水淺色黑雲母片麻岩及粒岩組,上部命名為沈馬莊淺色黑雲母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彩?河白雲母鉀長石片麻岩組,統統歸入前寒武系。1961年,在該隊編寫的1:20萬濰坊、高密、日照、贛榆幅區域地質報告中,將有關變質地層全部劃為洙邊組,屬太古宙。1968年山東805隊將洙邊組劃歸膠東岩群,相當上太古界。1978年山東地層表編寫組將膠南—東海地區的古老變質岩稱膠東群,由上而下分為蒼山組和洙邊組,屬古元古代—太古宙。1982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王致本等新建立膠南群,由下而上分為大山溝組和甄家溝組,屬元古宙。1985年王致本等改稱膠南群下亞群,岩組名稱未變,相當中、古元古界。經過近幾年1:5萬區調發現,原劃大山溝組片麻岩和混合岩多數為變質的二長花崗岩,而殘留的地層的層序不清楚。1994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地層清理小組① 保留了大山溝組下段稱大山溝岩組,相當上太古界。其上層位與膠南群邱官莊組呈斷層接觸,或上、下層位均被新元古代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侵入,膠南群下亞群解體。

特徵:

分布於莒南船坊、趙家村及日照陶家村和其它地段,分布範圍小且分散,多呈包體或殘片出現於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之中。代表性剖面主要見於山東省莒南縣趙家村—康山,是以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變粒岩。二長淺粒岩、白雲二長變粒岩、二雲鈉長變粒岩和角閃變粒岩等為互層的一套岩石地層單位,總厚不到500m。原岩為中基性火山-沉積岩系。區域變質作用達角閃岩相,變形作用強度中等。莒南縣幅雙山子南大山溝岩組上段斜長角閃岩中單顆粒鋯石的U-Pb同位素年齡(逐層蒸發法)為2619±2.7 Ma,據此判斷其時代為新太古代。 其岩石組合與膠東岩群齊山組頗為相似。因研究程度所限,本岩組的名稱暫時保留。

備考:

本岩組的層序及與鄰區同類岩層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1. 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4,山東省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報告送審稿。

編撰者: 沈其韓

作者1: 王致本

年份1: 1982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