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3-1
版 次:1
頁 數:130
印刷時間:2009-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3225735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的教育有其一貫的傳統,綿延數千年。五四運動之後,西風驟起,西方美術教育對中國繪畫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繪畫教育漸漸地完全納入學院化教育體系,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國的中國繪畫教育有兩大變化十分明顯。從過去的師承口傳的方式轉變為系統規模的教育,從鬆散經驗指導轉變為規範標準的課件,把中國繪畫教育的私秘性變成社會化教育。儘管學界有不同看法,但大方向大家都是肯定的,中國繪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修養因此得以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而專業教材的編纂和使用也成為中國繪畫教育的重要助手。
本教材的作者都是長期在一線教學的專家教授,他們豐富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為本套教材的編纂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還注意在教材中將知識點和動手能力結合起來,把課堂教授和自我閱讀聯繫起來,形成學生在課業結束後,本書仍有價值伴隨學生繼續前行之作用。
目錄
理論部分
總論 中國畫的山水觀
第一章 山水畫理論名家
一、宗炳
二、王微
三、顧愷之
四、謝赫
五、荊浩
六、郭熙
七、蘇軾
八、趙孟順
九、董其昌
十、石濤
第二章 隋唐之情魄
一、敦煌、石刻畫
二、隋代之情
三、唐代之魄一青綠與水墨同暉
第三章 五代之雄
第四章 兩宋之韻
第五章 元代之文
第六章 明代之理
第七章 清代之傳承
第八章 近現代之開拓
技法部分
第一章 山水畫技法概論
一、山水畫筆墨的基本技法
1、墨分五色:乾、濕、濃、淡、枯
2、中鋒與側鋒
3、皴與擦
4、墨法
二、山石結構
1、方石造型
2、圓石造型
3、方、圓石組合造型
三、文房四寶
1、筆
2、墨
3、紙
4、硯
第二章 山石皴法
一、斧劈皴
二、披麻皴
三、拖泥帶水皴
四、雲頭皴
五、折帶皴
六、荷葉皴
七、雨點皴
八、解索皴
九、米點皴
十、豆瓣皴
十一、牛毛皴
十二、散筆皴
第三章 樹的畫法
一、樹幹
二、樹皮
三、枯樹
四、樹葉
五、叢樹
六、梧桐樹
七、松柏
八、楊樹
九、柳樹
第四章 水的畫法
第五章 雲與點景的畫法
—、雲
二、點景
第六章 山水畫表現技法
一、小寫意山水畫
1、水墨小寫意畫法
2、賦色小寫意畫法
二、大寫意山水畫
1、水墨大寫意畫法
2、賦色大寫意畫法
3、潑墨大寫意畫法
4、沒骨山水畫法
5、潑彩大寫意薄畫法
6、潑彩大寫意厚畫法
第七章 山水畫章法
部分章節
理論部分
第一章 山水畫理論名家
一、宗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畫家。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人。宗炳早年遊歷山水,西陟荊巫,南登衡岳,結廬衡山。後以疾還江陵,嘆日:老病俱至,名山恐難游遍,故圖於壁,坐臥對之,可謂“臥遊”。著有《畫山水序》。其主要論點有:
“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
“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
“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乾仞之高;橫墨三尺,體百里之迥。……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
聖人,他對天地人生萬物有通透的領悟,他順自然而行,雖然天行健,四季輪轉,人事逆轉順向,歡喜又復悲愁,他都能自強而順應。他的順自然而行,體現了自然變化,天地承複流衍的道。聖人能體味自然的運轉,也即自身生存的本質,他的處事行為是道的原理的體現,故日“聖人含道應物”。
聖人與天地同化,而賢者與天地互生。賢者有才德,澄清自己,排除不必要的慾念,安靜地體會自然萬物乾變萬態中本質的外在現象,從而思維清晰而能勇於處事,故日“賢者澄懷味道”。
千年之前的事物,都已過去了,其曲直都早已不存,但是非仍在,後人自會心領;有語言說不清楚的,可以神會於書策之中,雖然都是與眼前情況及外觀不同的,但是事物本質是不會改變的。能透過外在體會本質,也正是山水畫的宗旨。
張絹素於牆上,畫家應象是從遠處作散點透視,這樣才可以畫出山水的全貌,豎畫三寸,有山上、山下的不同,橫墨三尺,有從一個山頭到一個山頭形態的不同。山上視點、山下視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的觀點,是散點的,而觀賞者,當視線移動和關注每一個點的時候,其過程又體現了時間的存在。這種漫遊式的觀賞過程,令觀賞者似進入真情實景之中,感悟到山的莊嚴、水的無畏,從而體會到自然的力量和山水中存在的遠古氣息。雖然觀畫時只是對著畫中的景物,但心領神暢何需多餘的提示呢?山水的本質需要寄託于山水的外貌而令人感悟其存在;本質的能量,憑藉這種感悟浸淫人的心靈神經,從而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