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化

大學生職業化

大學生職業化,即大學生求職所需的應具備職業所需的基本心態、技能、素質、能力的總和。職業化,一般用於企業員工職業素質的評定指標,企業員工的職業化程度越高,企業的競爭力越強,執行力即也越強。大學生的職業化提高,應通過系統的培訓取得,這裡包括人際關係、溝通、寫作、時間管理、新員工職業化、商務談判、商務禮儀、求職創業等技能。

簡介

什麼是大學生職業化,這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即大學生求職所需的應具備職業所需的基本心態、技能、素質、能力的總和。

概述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難度的不斷增大,在就業及招聘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表明不願意招應屆畢業生。而這些企業之所以不願意招應屆畢業生,除了許多工作崗位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應屆畢業生對職場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識、工作技能和職業觀念缺乏了解,學生自己往往並不真正清楚應該學什麼。企業把應屆生招來之後,往往還要花很大精力對這些職場新人進行系統培訓,而在培訓的時候花費的一些時間、金錢、人力等成本,往往是許多企業所不願承擔,甚至無力承擔的。

大學生職業化大學生職業化

因此,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前,應系統接受職業化的培訓,做好準備,儘快適應企業的管理,融入企業文化之中 。

大學生的職業化提高,應通過系統的培訓取得,這裡包括人際關係、溝通、寫作、時間管理、新員工職業化、商務談判、商務禮儀、求職創業等技能。隨著大學生職業化進展的不斷提高,國內很多高校也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大學生畢業前職業化進展的推進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效果。

早在2003年,渤海大學商學院的尹志遠先生曾撰文提出:就業應從大一開始,職業化教育應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免得大學畢業生高知識低水平,高覺悟低技能。

原因

大學生過早職業化的原因是: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135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4%的人表示就業形勢嚴峻,提前增加就業砝碼;63.9%的人說大學課程設定與現實需求脫節太大;63.5%的人認為大學漸失學術氛圍,大學生變得浮躁;51.9%的人指出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實習經歷;47.3%的人表示周圍同學都去實習,害怕自己錯失機會。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朱紅文指出,過早職業化反映了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現在,就業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很大矛盾。社會管理、人才服務和招聘等方面都不夠完善,比如一些適合大學生特長的崗位不能以正常方式找到,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大學生的焦慮感。大學生過早職場化,也體現了高等教育的不足。不少大學沒有分類進行課程設定和管理。有一些實踐性強的專業,迫切需要和社區、企業建立聯繫。很多大學沒有建設好這樣的平台,大學生只能“病急亂投醫”。

影響

大學生過早職業化的影響:

調查中,50.8%的人不支持大學生過早職業化。69.7%的人擔心會助長大學生浮躁之風;63.0%的人認為會使逃課現象越來越嚴重;57.4%的人表示大學生質量堪憂,大學成為學位生產“機器”。

上海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錢靜峰認為,現在不少大學生存在認知誤差,他們普遍認為實習多了找工作比較容易。這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就去盲目實習,但多半人的實習不會與最後就業相關。還有,實習多了可能剛入職做基礎工作很容易。但是一旦到達稍高的層次,就會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局面。

建議

朱紅文建議,為避免大學生過早職業化,大學應開設符合專業發展和學校特色的基地,讓大學生得到有效的實踐鍛鍊。此外,社會應給予不同的行業以平等的職業聲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和學校都應努力培養這樣的職業價值觀。現在社會多元化,不能以一個模式來要求學生。但是大學生應對自己的專業和人生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識,要有自己穩定的追求。

錢靜峰建議,大學生應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並掌握一套學習方法,所以在低年級應該更多地關注學術成長。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找一些實踐,到不同的企業去看一下。等到高年級時,有了較為牢固的知識基礎後,再有針對性地開展長期實習,提升職業素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