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作品注釋
①彀率:拉開弓的標準。
作品譯文
公孫丑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樣,似乎高不可攀。為什麼不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絕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張滿了弓而不發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的人便跟著他做。”
讀解賞析
這裡包含相互聯繫的兩層意思。
第一層,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為追求真理的困難或目標高遠而降低目標或標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高明的老師不能因為懶惰愚笨的學生而改變或放棄準則。這就是“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第二層,“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善於引導的老師總是給學生留有消化理解的餘地,重在傳授方法,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這就是‘引而不發,躍如也。”把弓拉滿,但卻並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啟發學生理解,激發他們躍躍欲試的願望。所以,孟子又把這種做法歸結到“中道而立”的落腳點上。所謂“中道”,也就是無過無不及,做得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如此一來,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與學習的問題與儒學所標榜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聯繫在一起了。
做到了這一步,則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愉快。
問題倒是在於,這樣的啟發式教育,要求老師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必須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僅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員。
中道而立,談何容易?
但總歸是努力的方向罷。
作品出處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
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