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夜泛西湖五絕其一
新月生魄跡未安,才破五六漸盤桓。
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其二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其三
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升長庚。
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唯有菰蒲聲。
其四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其五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
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作品注釋
⑴西湖:指杭州西湖。
⑵蒼龍: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牛斗:指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其他五宿為女、虛、危、室、壁)。
⑶長庚:即金星,早晨出現於東方的金星,又叫啟明星。
作品鑑賞
這組詩是作者應邀陪同朝廷監察要員攜妓夜遊同宿湖上時所作。第一首的隱喻之跡非常明顯,“新月”之“未安”,實為人的履跡和心情不安的映襯,月之“盤桓”,是遊歷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繼續“吐艷”?而“半璧”實為“破璧”之隱語,這兩個所謂“遊人”三更時候還要看“半璧吐艷”,意在何為,不言自明。
第二首詩通過山水意象表達對社會的思考,充滿對人生之謎的悵惘。詩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傾倒,但是,卻不能忘懷塵世,想到變幻莫測的“明朝人事”,詩人痴迷悵惘,直至天明。對社會、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盡在不言之中了。詩人以哲人的目光審視大自然,於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無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學內容。當它們被作為意象攝入詩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誰?世界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第三首寫深夜西湖漁人盜魚。王十朋《分類東坡先生詩集注》引:“蒼龍,角、亢之宿,夜半而沒。”因此,“蒼龍已沒”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說:“月沒參橫,北斗闌乾。”闌乾,橫斜貌。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闌乾南斗斜。”可見“牛斗橫”亦寫“更深”。長庚星有芒,李渷《酬詞》:“長庚冷有芒,文曲淡無氣。”故長庚升指天將明。一二句都是通過星宿的升沒來寫夜已深,天將曉。三四句寫漁人趕在未曉之前盜魚。“船過惟有菰蒲聲”是以有襯無,一個“唯”字,說明除船穿行於菰蒲之中發出的聲響外,已沒有任何聲音,進一步寫出了夜深人靜。蘇軾自注說:“湖上禁漁,皆盜釣者也。”蘇軾作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長官,夜泛西湖,碰上漁人“盜釣”,違反“禁漁”規定,卻不予過問,這是因為他本來就反對官府與民爭利。這組詩主要是寫夜泛西湖所見之景,但這後兩句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兩句寫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於這樣的荷花叢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聖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詩中的“漸見燈明出遠寺”即寫此,“漸”、“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進中。以上所寫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組詩中的後文寫月落之後的湖光景色。此詩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內容是極不明的,確詩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這一充滿理趣的現象,提供了可供讀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寫月落之後的湖光,給人以變幻多端、神秘莫測之感,《嶺南異物志》說:“海中遇陰晦,波如然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復見。”這是說海波似火。江波也有類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游金山寺》)這幾句幾乎可作這一首的註腳,說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總寫湖光的奇異;第二句是寫“月黑”之後,風平浪靜之時,湖光清晰可見;第三句寫隨著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動,然後跟著進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說船來到寺廟之下,卻根本看不見剛才仿佛“兩兩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種神秘的氣氛。
組詩中每首之間,作者採用了蟬聯格(這種詩格始創於曹植《贈白馬王彪》),每首的結尾都是下一首的開頭,而又略具變化:二、四首的開頭是一、三首結尾的五、六兩字;第三首的開頭四字是第二首中結句的第三至第六四個字,但變“西沒”為“已沒”;第五首的開頭二字是第四首的結尾二字。這樣,既珠聯璧合,又錯落有致,讀起來輕快跳蕩。在風格上,這首一組詩與蘇軾其他描寫西湖的詩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樓醉書》很不同。那些詩以氣勢磅礴勝,而這一組詩卻給人以清新、雅淡、恬靜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