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

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

我們堅持辯證唯物史觀,以辯證唯物史觀推動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我們堅持理論、材料並重,巨觀、微觀並重的道路,避免偏頗,並決定從《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做起,以後再逐步擴展,作者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推動中國歷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中國學術走向世界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基本信息

目錄

第1章概論——
多媒體技術的特徵

概述

1.1概述
多媒體技術特點:
1、能夠完成在內容上相關聯的多媒體信息的處理和傳送,如聲音、活動圖像、文本、圖形、動畫等;2、互動式工作,而不是簡單的單向或雙向傳輸;
3、網路聯結,即各種媒體信息是通過網路傳輸的,而不是藉助CD-ROM等存儲載體來傳遞的1.2多媒體的概念與含義
1.3多媒體產生的技術背景
1.3.1圖像壓縮編碼技術的成熟
1.3.2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
1.3.3大容量數字存儲技術的發展
1.4多媒體系統的基本類型及相關業務
1.4.1獨立商亭式系統
1.4.2多媒體信息檢索與查詢
1.4.3多媒體會議與協同工作
1.4.4多媒體即時通信
1.4.5點播電視(VOD)
1.5三網融合及相應的業務
1.5.1網路的融合
1.5.2多重服務與業務融合
習題一
參考文獻
第2章視覺特性和彩色電視信號
2.1人的視覺特性
2.1.1圖像對比度與視覺的對比度靈敏度特性
2.1.2空間頻率與視覺的空間頻率回響
2.1.3視覺的時間域回響
2.1.4彩色的計量和彩色視覺
2.2彩色電視信號
2.2.1掃描——空間頻率到時間頻率的轉換
2.2.2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
2.2.3電視信號的頻寬
2.2.4彩色空間的處理
2.2.5全彩色電視信號
2.3彩色電視信號的數位化
2.3.1分量電視信號的數位化
2.3.2複合電視信號的數位化
習題二
參考文獻
第3章數據壓縮的基本技術
3.1概述
3.2數據壓縮的理論依據
3.2.1離散信源的信息熵
3.2.2信源的機率分布與熵的關係
3.2.3信源的相關性與序列熵的關係
3.3信息率一失真理論
3.3.1通信系統的一般模型
3.3.2信息率一失真函式
3.3.3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3.4取樣頻率的轉換
3.4.1下取樣
3.4.2上取樣
3.4.3分數比率轉換
3.5預測編碼
3.5.1差分脈衝編碼調製(DPCM)
3.5.2序列圖像中運動矢量的估值
3.5.3具有運動補償的幀間預測一
3.6正交變換編碼
3.6.1最佳線性正交變換
3.6.2離散餘弦變換
3.7子帶編碼
3.7.1子帶編碼的工作原理
3.7.2正交鏡像濾波器組
3.7.3時域混疊消除
3.8小波變換編碼
3.8.1多尺度分析
3.8.2二進小波變換
3.8.3變換係數的排序和編碼
3.9量化
3.9.1均勻量化器
3.9.2最小均方誤差量化器
3.9.3最小熵量化器
3.9.4自適應量化
3.9.5DPCM預測誤差的量化
3.9.6DCT係數的量化
3.8.7子帶信號的量化
3.10熵編碼
3.10.1熵編碼的基本概念
第5章音頻數據的壓縮編碼
第6章多媒體同步
第7章多媒體傳輸網路
第8章多媒體通信終端與系統
第9章視頻數據的分組傳輸
第10章視頻在異構環境中的傳輸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