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位置
校徽
校徽由大小半圓和“外中”第一拼音字母組成。內部小半園表示學校各部分都在追求完美,有乘風破浪之意。上下大半園組成一個大園輪,表示團結和完美的成果。整個組合充滿美感,代表追求完美和不斷前進的外海中學,對師生有著耕耘不息,追求完美和走向未來的激勵作用。
校訓
愛國、文明、勤奮、進取
設施建設
校園網覆蓋學校所有區域,100M交換到桌面的星型校園網。外部以一條10M光纖接入江門教育城域網。內部有網路中心,(配置3台伺服器、6台交換機、2台路由器的網路控制中心),網路覆蓋行政樓、教學樓、科技樓、專用美術室、學科電教室、電腦室、圖書館、各教室教學平台、東西2個綜合電教室,配置二級交換機,通過交換機與中心機房相連線。由二級交換機分出信息點,遍布學校所有課室與場室。全部實現電腦管理。學校有68個教學平台,配有四機一幕(錄音機、投影機、實物展示台、電腦)。2個綜合電教室,4個電腦室,其中一個有60台機電腦室兼作電子閱覽室。所有的電腦都可以瀏覽電子圖書。所有教師配有計算機。有課件製作室。8個學科功能室安裝了教學平台。有廣播電視管理中心和網路控制中心。
師資隊伍
現有專任教師220人,其中,高級教師16人,一級教師98人;碩士(包括在讀碩士)4人。名校長1人,名教師4人,學科帶頭人4人。先後參加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培訓及省級骨幹教師培訓的有15人。各學科的帶頭人及各類骨幹教師成為我校乃至江海區教育戰線上一支充滿活力的主力軍。
歷史沿革
外海中學前身是外海民辦初級中學,創辦於1957年,後幾經曲折,於1969年改名為外海高級中學,校址附設在新會農業技術學校(中專)內,僅兩個班。
1970年8月,外海高級中學與外海農業中學合併,命名為“外海中學”。
1974年9月,校址遷至赤嶺山腳,新建校舍,只招收高中學生。
1977年底,學校由江門市管轄,1978年9月改為完全中學,1992年,外海五昌中學併入外海中學。
學校現位於 江門市外海街道江海路四路3號。目前是江海區規模最大的中學。
2002年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13年被列入江門17所省實驗學校名單之一。
辦學特色
學校秉承“愛、嚴、勤、實、創;德、智、體、美、勞”的校訓,堅持“辦人民滿意的學校,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嚴格、熱忱、創新、奉獻”的教風,“勤學、好問、善思、進取”的學風,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高,成為莘莘學子嚮往的知識殿堂。學校以一流的教學設施、優秀的師資隊伍、先進的管理水平、周到的後勤服務在我區市享有較好聲譽,已連續多年保持全區高考、中考成績第一。近三年來,學生考上大專院校近900餘人(其中本科227人),上線率超76%,超全省平均水平,在江門市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優秀人數、優秀率、合格人數、合格率,各學科均為全區第一。特色教學成效明顯。三年來,共有40餘人考上一般本科藝術院校,60多人上專科錄取線。獲得的獎項近300項。2008年江門市射箭隊落戶我校;同年成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在近些年來的高考中,音、體、美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因此,根據外海這個文化之鄉的優良傳統,我校把音體美和信息技術教育作為學校的傳統項目,並由此重點突破,使之發展成為我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校成果
近年來,學校連年摘取了江海區高、中考“狀元”桂冠,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教師中,參加高中教材編寫1人,省級教材相關內容編寫3人,撰寫的論文有15篇獲全國獎項,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22篇,省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36篇。各類競賽活動成績喜人,獲全國獎項的教師24人次,學生31人次。在區、鎮各類文藝演出比賽中,均獲得優異成績。由於制度完善,管理規範,辦學質量好,學校多次被評為區“文明學校”,法制教育管理“達標學校”,區“先進黨支部”等。
科研課題成果豐碩。三年來我校承擔國家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子課題6個,市級課題10個,涵蓋學校主要學科。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的論文50多篇,在市級刊物發表或獲獎的100餘篇;有4人參加了高中教材及教學輔導叢書的編寫工作。學校獲區級以上政府獎勵15項,獲各種競賽獎40餘項,教師個人在各類競賽中獲獎10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多項,獲得上級給予的榮譽200餘個。如方芳老師獲全國“多媒體課件競賽”三等獎,廣東省一等獎。陳鳳嬋老師課件《中國花鳥畫》獲得省計算機教育軟體評審活動中基礎教育組多媒體課件一等獎。丁海虹老師獲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秀課例、教學資源交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