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貨幣收藏專用辭彙.秦始皇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創造了外圓內方的半兩錢。成為中國歷史錢幣的傳統樣式.
由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幣制,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從此中國的銅錢(以後還有鐵錢、鉛錢等)取得了外圓內方的固定形式,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秦半兩外圓內方,不少研究或收藏古錢幣的人津津樂道這是象徵天圓地方。有研究中國貨幣史的學者認為秦半兩是象徵天圓地方的,那是因為受了研究條件的限制。當時考古發掘的材料不夠,使得貨幣史研究者誤以為秦始皇統一幣制是創造了一種新錢。戰國時天圓地方的觀念盛行,因此就將兩者聯繫起來,以為秦始皇是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創造了外圓內方的半兩錢。但是後來的考古證明,秦始皇只是將秦國的一種老錢推向全國,他並沒有創造新錢,這樣自然就否定了象徵天圓地方之說了。原來戰國時鑄造的眾多錢幣中,有一類是圓形的,後人稱為“圜錢”或“環錢”。早期圜錢外圓內圓,後來發展為外圓內方。秦半兩原是圜錢的一種。最早說方孔圓錢象徵天圓地方的是西晉的魯褒。他在《錢神論》中談到銅錢的產生時說:“上智先覺者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故使內方象地,外員(圓)象天,大矣哉。”但魯褒的《錢神論》意在譏刺錢能通神的社會現象,採用誇張的筆法,並不是真的在談貨幣的起源,象徵天圓地方只是借題發揮,故不能以他的話作根據。圜錢為什麼從圓孔發展為方孔呢?這可以從技術需要予以說明。第一,方孔便於錢上文字的定位,兩字的錢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第二,錢鑄成後還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銼邊),方孔用方形細木棍插入,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