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獲榮譽
福建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項目、福建省金牌老字號、中華老字號、福建省藥食同源協會會長單位。
公益活動
2014年7月12日上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的醫務人員,冒著37℃高溫,在倉山區蓋山鎮政府大樓前開展三代聯手義診活動,並向過往民眾免費發放家傳驗方“御方解暑”藥包,受到廣泛的好評。
2016年3月6日和7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兩代傳人聯手在中亭街江心公園和江南水都永輝超市門口,開展義診活動,現場好評不斷。
2016年12月2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義診小組來到福州馬尾圓通寺為大家開展義診活動。
歷史傳承
林世存
(林氏第一代傳人):壺山林氏醫家開創者,自幼好岐黃之術,悉心鑽研,醫技自成一派,常至各地採藥濟窮苦,尤擅疑難之症,其醫術之精湛遠播閩省官府。
林德盤
(林氏第二代傳人),字朝宗,總角之年即隨父學醫,十三歲就已習通醫典,佐父開方,而立這年貢“御稷七方”,名譽福州。
林作建
(林氏第三代傳人) ,字和齋。幼承家傳,行醫數十年,醫術日精。治學推崇張仲景,謂六經分證是《傷寒論》之要義,其輔助陽氣旨在平衡陰陽,強調習者應學其理法而不為經方所囿。又謂溫病學說可補仲景傷寒學說之未備,主張熔兩者為一爐,故悉心研究溫病,並對濕溫病,心悸、積聚、消渴、腳氣等診治頗有經驗。著有《和齋醫案》、《傷寒論眉批補註》、《六經辯證歌括》、《壺山醫統》、《壺山意準》等。
林森元
(林氏第四代傳人),自號“杏林家”,其醫術曾名聞閩省官府。光緒年間,戶部尚書陳璧(侯官人),由京返鄉省親期間病重臥榻,派人請林森元會診,藥到病除,成為佳話。
林開甫
(林氏第五代傳人),弱冠之年獨立行醫,每遇疑難雜症即廢寢忘食研之,炮製奇藥,每獲奇效,百姓譽之“醫靈”。
林英藩
(林氏第六代傳人),字見樓,自幼嚴承家訓,6歲起即在父嚴督下學習經史,13歲起從父學醫。19歲時父親去世,翌年,英潘開始獨自行醫,他出手不凡,第一診以一劑真武湯治好商人李依白陽虛感寒,神昏譫語症;第二診以景岳金水六君煎加沉香平陸永樂老人氣喘病;第三診以附子湯加肉桂、童尿治癒老人陳治瘴陽脫之症。故承祖父名號,受鄉間人稱“森元英”。
林興江
(林氏第七代傳人),原福州市郊區政協副主席、主任醫師,從醫70餘載,90餘歲高齡還仍堅持在案前為廣大求診患者解決病痛疾苦,不論颳風下雨,每日天剛作白,就有病患早早等在門前求診,林老常傳教後人治學做醫的道理,治醫上,從細節上嚴格要求,方箋書寫的規範,字型的要求,甚至劑量的考慮都有壺山特有的格式。在炮製藥材時遵古法稱量不僅做到分毫不差,而且對包藥薄如蟬翼的毛邊紙要求做到扔出10米外不散。至今林家老宅中還懸掛著“德”字,是要提醒後人時刻以“醫德”告誡自己。
林越漢
(林氏第八代傳人),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藥膳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級藥膳營養師、福建省藥膳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建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評議人等。1993年被福建省人事廳、福建省衛生廳批准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從醫40多年來,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堅持科研創新,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和全國醫學學術研討會。公開發表醫學科普文章150餘篇,醫學論文100餘篇,主編或手編醫學論著20餘部,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衛生廳、福建中醫藥大學多項科技成果獎。
林潤立
(林氏第九代傳人),自幼受祖父林興江栽培,從小對中醫中藥就有較深的淵源,不僅博覽典籍、識醫認藥,少年時就能佐診祖父開方立藥,頗得秘傳,並廣受各方病友們認可。後又繼續深造於福建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內科碩士學位,師承福建省衛生廳廳長阮詩瑋教授。畢業後又親自帶領團隊,致力於對壺山精方、驗方的文獻整理與科研開發,將壺山秘方“人參川貝散”、“澤脾散”、“益腦丸”等套用在臨床科研中,並整合多方醫療資源,旨在重建壺山聲望。2014年,壺山林氏第七代傳人,九十四歲高齡的林興江老先生為其正冠並題四字——“後繼復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