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精神

古有“士可殺不可辱”,那是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極其高尚的精神。 應當說,每一個列為士階層的人,都應懷有“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 我認為,靖國神社代表著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其精神的實質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士的精神
賀榮友
會下中國象棋的人都知道,當將帥危機要輸棋的時候,常常靠支士或舍棄士來保護將帥。士,在危難時就應獻身。古有“士可殺不可辱”,那是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極其高尚的精神。經過中華民族歷史漫長的演變過程,士的這種堅毅獻身精神逐漸地被淡化、異化、邊緣化了。其結果是,一個具有輝煌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歷史上遭受了諸多外來侵略者的欺辱,本應早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本應先於世界列強而崛起,卻不得不放慢了前進的步伐。
士,戰國時期泛指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都可謂之士的階層。例如,現代演生過來我們仍在使用的稱謂:學士、碩士、博士、護士、醫士、教士、居士、隱士、力士、勇士、壯士、志士、義士、有識之士、賢能之士等,對獻身國家民族利益而死的人,我們要封為:烈士!足見士這個稱謂舉足輕重。應當說,每一個列為士階層的人,都應懷有“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那么在古代,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士呢? 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弟子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王子墊問孟子:“士何事?”孟子:“尚志。”曰:“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如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又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古訓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視為士的做人原則。可見,士應當是有毅力、百折不撓、危急情況能獻出生命、不貪利益、無論窮富都守道義的人。
“士可殺不可辱”出自《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戰國末期,秦國即依靠眾多投靠而來的游士,變法強國,從而滅六國建立秦始皇的統一帝國。從趙高的指鹿為馬開始,陰鷙的強權對士的陽剛正氣開始了挑戰,陰詐的權變小人在華夏大地鑿出了與“士可殺不可辱”抗衡的強大暗流,從此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裡開始涌動,並且不斷掀起對“士可殺不可辱”精神摧殘的惡浪。
楚漢相爭,從小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不務正業、來自流氓無賴的劉邦,戰勝了自小嚴格受過傳統教育、出身貴族、血氣方剛的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江邊自刎而亡,臨死前還將自己的頭顱笑令追兵領賞,其“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震撼了劉邦手下的將領和士兵。我們都記得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曾為此留下詞一首,“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了人中豪傑項羽的英雄氣概。曾紀鑫所著《歷史的刀鋒》認為,項羽之死標誌著中國最後一個真正貴族從肉體到精神的消亡,我完全認同這一觀點。項羽出身貴族,系統接受的傳統教育應是:仁、義、禮、智、信。這些成為項羽的人生行為的準則,因而他光明磊落,鴻門宴上阻止了范增和項莊暗殺劉邦的陰謀。相反,劉邦陰柔狡詐,不受禮義廉恥等做人原則的約束,打敗了項羽,拿到了天下,開創了漢朝。但我認為歷史同樣也成全了項羽,成全了這位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不投降、不受辱、不苟且偷生的勇士精神!自劉邦開創漢朝以來,“成者王侯敗者寇”從此流傳開來,成為中國人評判歷史人物的價值標準。韓信的胯下之辱得到稱頌,徹底戰勝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崇高精神。這面民族精神大旗倒下了,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至今,我們對出賣民族利益的叛國者都嗤之以“漢奸”!漢朝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多以漢人自居的中國人從劉邦、韓信身上看到的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顧廉恥,流氓小吏劉邦坐了皇帝成為漢高祖,潑皮無賴韓信當了大將軍,可謂功成名就啊。什麼誠信、忠誠、正義、禮義廉恥等在歷史的進程中,多被這些陰險、奸詐、背叛、玩弄權術的厚黑技藝所替代,美其名曰:“識時務者為俊傑 ”並有“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俗語。歷史上劉備的兒子劉禪樂不思蜀,石敬瑭甘當兒皇帝,近代漢奸汪精衛曲線救國等等... ...比比皆是也。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起兩千多年以來,人們原有的“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悄悄地迷失,緩慢地異化為士可殺也可辱了。北宋的靖康二帝身為皇族,不以身殉國卻甘當俘虜,貴為皇帝卻苟且偷生。南宋不與金兵積極抗爭,卻在南方偏安一角苟延殘喘。難怪辛棄疾發出無奈的感慨:“郁孤台下青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雖有北宋楊家將南宋岳家軍拼爭抵抗,但是整個朝廷框架是一把軟骨頭,國家充斥著投降氣息,士的精神幾乎蕩然無存,大宋王朝能不亡嗎?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外股列強簽署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積累的巨額財富被大量掠奪走了。八國聯軍幾萬人的軍隊竟然能從天津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打到北京,逼走了大清朝的皇帝、火燒了圓明園,還要割地賠款。事後很多國人則不斷痛罵慈禧太后這個女人壞了事,試問:我們中國的軍隊爺們都幹嗎去了?儘管八國聯軍持有洋槍洋炮,中國眾多的勇士都哪裡去了?為什麼?國家腐敗是問題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已經缺失了“士可殺不可辱”的英勇獻身精神!中國人如果有一半的人還有士的精神,八國聯軍就不能打到北京城。
我們鄰國小小的日本,曾不僅大敗俄國沙皇的軍隊,並將強大的俄國艦隊打得落花流水。二戰期間不僅迅速入侵我國,同時竟先後與世界大國英國美國開戰,挑起太平洋戰爭。戰敗以後,一個曾經的軍事大國又神速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儘管亞洲眾多國家不斷譴責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之舉,但是日本的諸位首相們仍然我行我素。想一想,到底是為什麼?我認為,靖國神社代表著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其精神的實質就是“士可殺不可辱”。應當譴責的是,靖國神社把侵略戰爭的戰犯也擺了進去,這些戰犯並非是在自己國家遭受侵略時而獻身的,而是侵略他國該死的罪人,這對士的精神也是一種侮辱。中國人對項羽自刎的行為不可理喻,對日本人在戰場上剖腹自殺更是難以理解,其實這不僅僅是他們非要選擇死亡的問題,也不是自殺行為導致很多人盲目死亡那么簡單的問題,這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大問題。日本自古以來崇尚武士道精神,武士僅僅是士的一個門類,追根尋源,這種士的精神應是從古老的中華傳遞過去的,可悲的是中華民族幾乎丟棄了這種精神,至少已經不再推崇這種精神,而這種精神卻成就了日本。
當今中國如何和平崛起,士的精神是民族的自尊,是民族的靈魂,這種民族精神的缺損,導致了華人種種病態的劣根性。當今中國要和平崛起,然而沒有這種民族的精神,崛起實在不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