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邊村

塱邊村

塱邊村是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的一個行政村,該村有多家中小型企業,村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在歷史上也是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

基本概況

塱邊村是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的一個行政村,也是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截止至2008年底,該村有大小企業47家。

經濟狀況

200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409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約為9200元。

基礎建設

塱邊村的地形為不規則梯形,由於歷史原因,村內街巷較窄,布局不規範,經濟條件好的村民住房都以改造舊居為主。在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從2005年起,經過村容村貌改造,該村綠化面積(包括池塘水面)達5萬多平方米,人均為70平方米,超過了創建文明示範村“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綠化指標要求。
截止至2008年底,塱邊村已實現了巷道暗渠化、路面水泥化、街道100%硬底化,修通了環村公路,栽種了30米寬的綠化帶,使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隔,下水道雨污分離,污水直排出村外,修建了4個小公園,在污水塘種上荷花,並計畫在村四周建成一條綠化長廊。塱邊村處處綠樹成蔭,時時鳥語花香,是村民休閒、乘涼、晨運的好地方。

社會事業

從2005年起,塱邊村每年堅持開展敬老、獎學、助殘等活動,制定村規民約,對困難戶定出具體的幫扶措施;增強村民的愛國思想,加強法制教育,逐步形成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里友愛的村風民風。
該村注重村民的道德宣傳教育,引導和規範村民的日常行為。村里還組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治安隊伍,村的治安工作井然有序,連續多年被區、鎮評為安全村、維穩及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同時,塱邊村建立了老人之家、圖書館,廣泛開展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受到村民的好評。
塱邊村還積極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如:對村前公園荔枝基的休息步行徑進行擴建;對村內的自來水網進行改造;為加強治安防範,在村內主要道路增設攝像監控鏡頭;由村出資為村每戶家庭訂閱一份《番禺日報》等。

歷史故事

中共番禺縣工作委員會(簡稱“番禺縣工委”)於1948年12月成立,書記兼組織部長周健夫,委員、武裝部長鄭吉,委員、宣傳部長廖

石碁鎮塱邊村松露國小
安,委員徐幽明,負責禺北、禺東工作。番禺縣工委隸屬中共珠江 三角洲地方工作委員會(簡稱“珠江地工委”)領導,機關設在石碁鎮塱邊村松露國小。
番禺的地方黨組織在縣工委成立前實行特派員制,1948年3月前分設為禺南特派員和禺北特派員兩個縣級單位。
1948年3月,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員會成立,番禺地方黨組織隸屬珠江地工委領導,再不分為禺南、禺北兩個特派員。4月,周健夫任中共番禺縣特派員。8月,萬頃沙地區原屬中山縣委領導的黨組織、幹部等劃歸番禺黨組織領導。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番禺地方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
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中共番禺縣工作委員會於1948年12月在石碁鎮塱邊村成立,機關設在村內的松露國小。禺南武工隊創辦的《民友報》改為中共番禺縣工委機關報,並在松露國小內設有小電台。
石碁塱邊村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1942年2月,廣游二支隊黨組織派出共產黨員鄭迪年到塱邊村開展工作,鄭以松露國小為據點,發動民眾,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後又調進黨員梁素華,吸收進步青年陳雪清、梁漢夫等加入黨組織,在當年秋冬間建立起中共塱邊村支部。
塱邊村黨支部一直堅持鬥爭,從未間斷,成為團結全村進步青年和廣大民眾的堅強核心。抗戰勝利後歷任中共禺南(番禺)特派員都先後駐過塱邊村。
塱邊村松露國小是村辦學校,進門是一個小操場,兩廊為辦公用地,后座是一個小禮堂,作為石碁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廊為村民委員會辦公室,大堂為番禺及塱邊村革命歷史展覽。

社會榮譽

從2005年起,塱邊村村“兩委”大力推進農村各項工作和農村基層固本強基工程,並多次獲得區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區文明村、文明村標兵、廣州市文明村、廣東省計生模範村、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文明村、廣州市文明示範村等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