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相關
1859年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鑿而修建,以當時派駐的總督塞得·帕夏的名字命名。塞得港一直在外國統治下,直至1952年埃及獨立後,才回歸埃及。1956年埃及宣布運河收歸國有後,英、法公然入侵塞得港,當地軍民奮起同敵人展開巷戰,該港遭到嚴重破壞。在第三次、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城市也曾遭以色列攻擊。1975年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後,該港重建,並成為自由貿易區。塞得港得以迅速發展民用工業,是埃政府特許的自由區。2002年1月埃政府宣布將在5年後取消塞得港的自由區地位,這兒將發展成以生產成衣為主的工業區。
歷史發展
原為一小村,1859年隨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而興建,19世紀末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加煤站。在1956年西奈戰爭中,大規模空襲和英法軍隊登入使塞得港受到嚴重破壞。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占領運河東岸,繼續關閉運河,該城也一蹶不振。1975年重新開放運河,薩達特總統頒布“開放門戶”政策,塞得港才得以重建。扼守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各國航路的要衝,為重要的貨物轉口港,有完善的裝卸、儲存及修船設施。現以供應重油為主,同時也是尼羅河三角洲東部棉花、稻米、毛皮等的出口港。有船舶修理、化工、食品、羊毛加工等工業。
該港自1859年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而逐步發展。它是澳、新地區及南亞與地中海各港之間的轉口港,也是尼羅河(NILERIVER)三角洲東部所產棉花及稻穀的輸出港。主要工業有造船、化工、魚類冷凍及加工等。交通運輸有鐵路可通國內各主要城市。
人文地理
塞得港也是世界最大轉運港之一,其港面,包括外港在內有375平方公里。塞得港地處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的交匯點上,位於北緯31.25度東經32.9度,人口大約為50萬。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塞得港為一個省,全省主要由蘇伊士運河河西的塞得港和河東的福阿德港構成。亞洲和非洲大陸以蘇伊士運河為界,福阿德港位於“亞洲”一邊,因此,塞得港又稱得上是一個地跨兩大洲的港口城市。
塞得港也是通向阿拉伯東方和阿拉伯西方(馬格里布)國際公路的經過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塞得港兼有城市、港口和運河三種特色,這在世界上是十分少見的現象。這座城市氣候溫和,植被茂盛,風景幽雅,空氣清新,市區繁華,交通便利,古蹟眾多,是非洲地區一個集旅遊、觀光、度假、貿易、投資為一體的理想的地方,每天吸引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塞得港以漁業以及化工、食品加工、菸草等工業為經濟基礎,是埃及出口棉花、稻米等產品的重要港口,也是船隻過往蘇伊士運河的加油站。塞得港在1976年成為自由區,由此繁榮起來。但2002年埃及協商會議(Shura Council)通過決議,決定在5年內取消塞得港自由區。
氣候特點
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最高37攝氏度,最低約7攝氏度冬季清晨港口沿岸有持續數小時的晨霧。全年平均降雨量約150mm。平均潮差約1.3m。
交通樞紐
港區主要碼頭泊位有23個,岸線長5188m,最大水深13.7m。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浮吊、貨櫃吊、駁船及滾裝設施等,其中貨櫃吊最大起重能力為45噸,浮吊達200噸。港區有筒倉容量為2.4萬噸,油罐容量達25萬噸。碼頭最大可靠4.5萬載重噸的船舶。裝卸效率:穀物每小時卸400噸。本港自由工業區始建於1974年,面積達364萬平方米。1992年貨櫃吞吐量為11.6萬TEU。主要出口貨物為棉花、捲菸、皮革、棉籽及鹽等,進口貨物主要有機械、食品、煤、酒、建材、石油製品、金屬製品及黃麻等。
旅遊名勝
塞得港城市布局合理,寬闊的現代化馬路自市中心的烈士廣場向四面八方伸展,四季常青的樹木整齊地排列在街道兩側。塞得港除在經濟方面為埃及的國家建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外,它那秀麗的海岸、漂亮的城市、眾多的名勝以及舒適的食宿條件,也為遊客提供了難得的旅遊機會。市區內旅遊景點眾多,如烈士廣場、納賽爾(勝利)博物館、賈瓦德·胡斯尼烈士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烈士墓、蒙扎萊湖以及福阿德港等,都是值得遊覽的地方。納賽爾博物館裡陳列著塞得港人民反抗英、法占領軍的實物和圖片,記錄了一個小城市人民為了獨立和自由而鬥爭的英雄事跡。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塞得港居民在反抗外國占領的各個時期的武器、器械和裝備等。烈士墓是為了紀念在1956年、1967年和1973年的三次戰爭中而犧牲的人們的。蒙扎萊湖是一個保持自然狀態的地區,是人們遊覽和小憩的好地方。福阿德港是塞得港的一處環境優美、布局得體的郊區,位於蘇伊士運河東岸,面對西奈半島,有輪船往來,人們可以在那裡享受花園般的環境。
非洲城市(一)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南部,赤道橫穿大陸。非洲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說它古老,是由於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非洲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