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水河遺址

塔水河遺址

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城南約45公里的塔水河上游左岸。發現有人類顱骨化石碎片、石製品2000餘件,動物化石多為角、零星的牙齒、破碎的肢骨以及一些化石碎片。根據對地層岩石的觀察、對動物化石的分析和對石製品的初步研究,該遺址的時代應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塔水河遺址塔水河遺址
塔水河遺址,位於陵川縣城南約45公里的奪火鄉塔水河的“葫蘆壩”,處在塔水河上游左岸的z字拐彎處。發現的材料有人類顱骨化石碎片、石製品2000餘件,動物化石多為角、零星的牙齒的破碎的肢骨以及一些化石碎片。根據對地層岩石性的觀察、動物化石的分析和石制的初步研究,認為該遺址的時代應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出土文物

石製品中大部分是石片,還有相當數量具有人工痕跡的“廢塊”和“廢片”具有完整片疤的石核不多。可以作為第二步加工成器的標本約有300餘件,占石製品總數的15%左右。原料以黑色燧石為主,其它還有變質灰岩、脈石英、水晶等。石製品體積都比較小,石核均不典型,也很不規則。其中一件像是形成中的半錐狀石核。石片中除幾件砸擊石片外,都是直接打擊產生的。刮削器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器物。由於加工方式的部位不同,使得刮削器的形式繁多。既有單刃的,又有兩邊刃的,還有多邊刃的,刃有直刃、凹刃、凸刃之分;有的還是不同形式的刃的組合。尖狀器是一種將相鄰兩邊修理相交成尖的工具。它本身既有尖的特點又有刃的性質。尖和刃幾乎是同時形成的,其中一件是從劈裂面於岩面相交後所形成的“複合面”的兩邊向背面修整的。加工細緻,左右對稱,刃緣整齊,底端略平。整個器形呈箭鏃狀,顯的特別周正,堪稱佳品。幾件錐鑽均是將石片兩邊成相反方向修理相交而成。

石製品特點

塔水河遺址的石製品具有以下特點;1、石製品原料以燧石為主。基本採用錘擊法,間或採用砸擊法。2、石核、石片多不規則,而且體積都比較小。3、經石片石器為主。4、石器類型較簡單,尖狀器可以說是塔水河石製品中的代表性器物。5、加工以單邊單向修理為主。塔水河石器文化的性質是明顯的,它既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又有與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密切聯繫,從文化的總體面貌來說,塔水河與西候度、匼河等地點的關係似乎甚遠,而與許家窯、峙峪、下川等地點的關係較為接近。塔水河與小南海相比,雖原料大致相同,類型和器形的大小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小南海文化中細小石核和窄長小石片,有類似細石器的遺存。而塔水河還未見到這類細小石核和窄長小石片。個別標本上雖有淺長條痕,但是沒有理由說明塔水河的實製品中已使用了間接製作技術。並且在塔水河也沒有見到有互動打擊和修理台面的製品,更沒有見到裝飾品。由此,可推斷塔水河的石器文化晚於峙峪、早於下川,可能和小南海下部底層(22150±500年)的年代相當。塔水河遺址和小南海遺址很可能是分屬於太行山麓的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

意義

塔水河遺址和小南海遺址很可能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屬丁村文化。後期文化分布範圍擴大,幾乎遍布黃土高原,在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發現日益增多,還延伸到黑龍江、嫩江青藏高原、華南地區、台灣。顯著特點是形成了不同的技術風格。華北有明顯的兩大系統:以大型石器為特徵的“河——丁村系”;以小型石器為特徵的“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二者在打制技術和器型上各具特色,形成鮮明對照。蒙古高原上的水洞溝文化呈現出不同於中國傳統,卻類似於西歐舊石器文化的特點。華南的遺址則更多地表現出區域地方特色。這時舊石器文化進入了空前繁榮階段。石器工藝進步,出現了典型的細石器文化;器型多樣化,擁有各種各樣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錐、鋸等,個別還出現箭頭、複合工具;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採用、切、削、磨、鑽等專門工藝精心製作了骨針、叉、骨錐、骨刀、角鏟等;裝飾品的出現,反映了先進的工藝水平和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
中國舊石器文化以石片工具為主要工藝傳統,但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就已出現南北兩個大的區域特徵,並且又都呈現出多樣性,存在著不同的文化類型。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方文化差別更明顯,北方的石製品繼續向著小型化方向發展,南方的石製品則一種是向小型化發展,另一種還保留了大型化的傳統。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