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岔
美麗鄉村、文化名村、教育強村——南陽堰岔 |
該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通便利,水運發達,建村歷史長達五六百年。因該村村內水系發達,溝塘環繞,岔道小路和塘堰較多,故名堰岔。村內有護城河和古寨牆、古寨門,舊時寨牆堅固,寨門高大,牆外水系較多,是周圍方圓幾十里民眾躲避土匪賊患的安全之所,現仍有寨門、寨里、寨根、南寨外、北寨外之說。現因全球變暖、氣候乾旱和農村污染等原因,十多年前還存量頗豐的水系已逐漸乾涸。
相傳清朝末年,該村有保衛皇室的著名大內高手李總湯,武藝高強,義薄雲天,因保護皇室中人失敗流落至此,收弟傳藝,教授武術,為該村和周邊培養出不少武術高強之人。該村老人說李總湯會一種神奇的功夫——百步神錘(拳),能在百步之外發出功力將人擊倒,清末經常在南陽、新野、襄陽一帶活躍,打抱不平,匡扶正義,維護唐白河水道運輸秩序安全。傳說後因李總湯用百步神錘(拳)打死了保護其夜間行路的大路神而遭天譴死亡,死後埋葬在該村東南一隅,有墓碑為證,八九十年代曾有文物考古人士來村里考查尋找。
該村教育發達,古時至今一直有基礎教育存在。為該鎮東南一帶甚至更遠區域人們求學之地,培養走出去不少優秀學子。教育發達時的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該村國小、國中(英莊鎮第三初級中學)師資雄厚,教學質量很高,升學率名列該鎮前茅,作為農村國中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考入南陽市、臥龍區的不同重點高中。後因生源減少,上級政府教育政策調整,學校合併至鎮上,先仍保留堰岔中心國小和中心幼稚園。
該村過去幾十年一直是周邊經濟和農業生產發達的大村。後在2000年以前的幾年間,村里民眾因對上屆村幹部經濟問題不滿,多次上訪,村里黨員和部門民眾派系矛盾分歧較多,導致該村整個工作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區、鎮兩級領導多次下工作組駐村,均未徹底解決問題。“兩委”班子幾次換屆選舉均被流產,是個出了名的“老大難村”。
後經過全體黨員和民眾的努力,經過2000年後兩三年的調整和過渡,2003年在鎮黨委的支持下,村兩委重新開展工作,多次召開支部會議全體黨員大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明新時期共產黨員、幹部的職責就是帶領民眾致富。定期內耗,吃虧的是自己;損失的是形象。支部村委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同時也得到了廣大黨員、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為此,支部、村委研究,藉助東風,給民眾辦幾件好事,讓民眾得到實惠,樹立起黨員、幹部在民眾中的威信。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困擾我村經濟發展、影響民眾生產生活的就是道路問題。村兩委工作後,首先想到的就是修路,從2004年開始藉助國家村村通政策,積極跑政策爭計畫。為解決這一難題,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並多次找關係、籌資金、跑計畫,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籌措資金52萬元。
於2005年6月到8月修起了一條橫貫兩個行政村、4個自然村、全長3.87公里的一條高標準水泥路。從根本上解決了民眾走路難的問題,從而帶動了我村特色農業種植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方便了民眾生活,加快了我村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同步發展。2006年上半年我們根據民眾要求,為改變農業生產條件,自籌資金新打機井20眼。同時又自籌資金10萬元,民村內西頭鋪設了一條長1公里的水泥路。現還在籌資集金。爭取下半年民村東頭鋪設一條全長1公里的水泥路,為新農村建設打好堅實的基礎。
同時,應該清醒認識到的是,制約該村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雖然該村從2005年起根據國家政策免徵了農業稅和公糧,但幹部民眾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不足、領導能力和發展意識不強、民眾參與熱情不高、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缺乏規模等因素依然制約著該村的長久發展,特別是村容村貌和民眾的生產生活現代化水平較低(改灶、改廁、改水、改電等方面)、水泥路連通率較低、農田水利灌溉條件較差等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變,農民增收困難,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扭轉。
希望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民眾,積極作為、乘勢而上,大力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為加快堰岔發展和名村振興,真正把堰岔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