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安村

堂安村

堂安村位於貴州 黎平縣肇興鄉,屬於中國和挪威合作共同興建的“侗族生態博物館”,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不同於通常概念中的博物館,它沒有固定的館舍,卻涵蓋了整個社區及居民生活、生產的周邊環境,就是這整個村寨和周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現居住著侗族村民800多人,海拔935米,主要產業為野生菌。號稱“濃縮的侗鄉”。

基本信息

簡介

堂安村堂安村
貴州黎平縣肇興鄉堂安村,距肇興鄉政府駐地5公里,距黎平縣城75公里,海拔935米。堂安村侗寨居住著侗族村民160餘戶,800多人,住戶散居在“班柏”、“幾定”兩支山脈和“貴近”沖。房屋大多數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贏陸兩姓為主,還有潘、藍、吳、楊、石七種姓氏和睦相處,按傳統風俗,寨中陸姓與潘姓又有大陸、小陸、大潘、小潘之分。入得寨門,只見鼓樓、花橋、亭閣若隱若現,宛如瓊樓玉宇,這便是堂安村侗寨。據當地侗族長者口述,堂安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沿革

堂安村梯田堂安村梯田
堂安村侗寨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傑斯特龍先生感嘆地說: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該村的始建時間,由於侗族歷史無文字記載,無史 可稽。據寨中老人說:在很久以前的“吳王”“康熙”時,藍氏家族的先人被兵燹所迫,到處遷徙。由洛香再遷地坪,後往廈格寨上,總共有十幾代人了。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巒疊嶂,阡陌縱橫,梯田層疊。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靈魂。鼓樓與戲樓、歌坪形成三位一體,顯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徵。寨中四通八達,小徑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
九條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門, 寨子中的附屬設施還有禾晾、穀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祭薩塘等建築物,都具有它們的獨特文化個性。寨子中間,還有一塊墓地,有墳十餘座,多為清代所建,雕龍刻鳳,卷草花紋等工藝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遺產的另一種體現。
鼓樓上坎那眼四季長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製成的2尺見方而帶把的石頭中,石斗下用多邊形石礅支撐,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滿,又從左右凹槽流出,這裡的侗家人把這種帶把的斗井稱為瓢井,因為他的形狀如同木瓢。

民俗文化

堂安村的鼓樓堂安村的鼓樓
堂安侗寨自然景物和古樸的建築與民風,這裡的一切自然和文化遺產都是生態博物館的一部分,任何實物都可能成為該社區、人民過去的歷史記錄。堂安作為一個侗族文化社區,一種文化體,輻射整個六侗地區。堂安現像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運轉過程。這座活生生的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與建設以及整個社區的遺產保護必將給旅遊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1999年12月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黎平縣堂安寨建立貴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基礎設施

堂安村風雨橋堂安村風雨橋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話四通。全村有11戶通自來水。有1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8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6輛。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37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5.02萬元,占總收入的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頭,肉牛0頭);漁業收入0.14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8.79萬元,占總收入的24%;第二、三產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3.6%。農民人均純收入3301元,農民收入以野生菌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野生菌,主要銷售往本市。2008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咖啡、橡膠產業,無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堂安村民居堂安村民居
該村現有農戶11戶,人口48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3人。其中農業人口48人,勞動力24人。該村以 漢 族為主,其中漢族41人,基諾族3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幹壩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大渡崗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0公里,距離中學2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人,其中小學生3人,中學生1人。

村務公開

堂安村快樂玩耍的孩子堂安村快樂玩耍的孩子
該村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1人。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0.8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本年無籌資籌勞。年末集體總收入0.21萬元,有固定資產3.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3畝(其中:田124畝,地109畝),人均耕地4.8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789.5畝,其他面積344.00畝等資源。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晴通雨阻,基礎設施落後,沒有公共廁所,沒有路燈,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糧食單產低。集體沒有經濟實體,沒有文體設施沒有垃圾處理場地,村內沒有排水溝渠設施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茶葉及橡膠產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3301元有時適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