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村

城外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舊鎮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舊鎮鎮南部海濱,北依牛牯山,南臨舊鎮港,西鄰城內村,東鄰獅頭村。省道漳東線及山舊線在城內、城外二村之間交匯,漳詔高速公路從城外村通過,舊鎮大橋從城外村越過舊鎮港至於對岸後埭村。

基本信息

政區沿革

城外村民國時期屬舊鎮鎮鎮東保。新中國初期屬第四區舊鎮鎮。1958年9月成立屬於舊鎮公社的城外大隊。1984年9月改為城外村,轄石柄、後港尾、松柏林、紅埭、海邊角、新福街、后街、崎街6社(自然村)。現共有925戶,3755人。其中,石柄1098人,松柏林495人,其他後港尾、紅埭、海邊角、新福街、崎街為市區的一部分,統稱為“鎮內”,有1395人。

姓氏源流

城外村的主要姓氏有陳、林、黃、李、張、吳。石柄社為陳姓聚居地,開基祖陳子儀,是南宋著名學者陳淳(號北溪)第十世孫、“開漳始祖”陳政的三十世孫。子儀生四子:應順、應德、應發、應茂。應順、應德傳裔石柄、松柏林、後港尾、紅埭、海邊角。應茂分傳塘腳營(今屬綏安鎮草埔村)。應發傳裔廣東海豐。

新福街李姓有兩支,一支源自福河(今屬龍海市榜山鎮)。福河李姓之祖李彌遜,是宋代抗金名臣,官至侍郎,與秦檜不和,被貶出知漳州,妾金氏傳裔福河。其後裔於清康熙年間傳來漳浦居秦溪村,後因經商的利便遷居舊鎮城外,秦溪尚有“李厝街”地名。一支源自廣東大埔縣,是“火德公”後裔,十五世李揚元於清同治年間到平和縣任職,在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隊攻到平和時逃來漳浦,又遇太平軍從漳州來攻漳浦,李揚元逃到白沙暫居,至光緒十年遷居舊鎮,開張“長壽堂”藥店,傳下後裔。

城外村黃姓是南宋崖山敗亡時護從閩沖郡王趙若和逃到浦西的侍臣黃材後裔的一支,明清時代曾甚繁盛,清末所經營的多艘外貿大船遇颱風沉沒,其族遂式微。

張姓為清翰林張先躋後裔及其族人,由赤土溪東移居舊鎮,系唐陳元光部將張伯紀後裔。

吳姓系從石碼霞美(號小磁灶)傳衍而來。

經濟狀況

城外村有耕地1289畝,其中水田637畝,農地652畝,並有山地和灘涂。農產品有稻穀、蔬菜及桃、李、龍眼、荔枝等水果。經濟支柱是漁業,經營商業者也很多。灘涂養殖的主要種類有蝦、 鰻、 紅 蟲 尋、牡蠣、花蛤等。也有搞捕撈,但都是“討小海”之類。有以勞務輸出在台籍漁輪上從事遠洋捕撈的。

改革開放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電話機、電視機、機車基本普及,少數人有小汽車。村民有的飲用自來水,有的飲用井水。

舊鎮中心國小設在城內,城外村學生460多人,到中心國小就學。

名勝古蹟

石柄銃城遺址,在石柄自然村西北側的銃城山上。明崇禎七年(公元1633年)福建參政施邦曜為防海盜入港而修建的炮台,是防海盜船入港的炮台,今在一巨石上還保留石刻“功德碑“碑文,已被文營會列為古遺址(87-A87)文物保護點。

石柄王公廟,祀陳元光部將李伯瑤。李伯瑤廟宇各處多有,都稱“輔勝公廟”,石柄卻稱“王公廟”。石柄石室家廟,在紅埭自然村西南側為紅燈山山間,奉祀石柄陳氏開基祖子儀公。家廟的“子儀石室“等石刻被縣文營會列為古代碑刻(499-D91)文物保護點。

石柄輔信公廟,位於城外石柄自然村,始建年代明朝。主殿奉祀開漳聖王分營將—輔勝將軍李伯瑤,至今廟內仍保存有清朝相國蔡新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題匾“績佐漳南“,清嘉慶八年(公元1805年)信士陳桂香叩謝的石雕大金爐等多項文物。公元2000年8月8日浦政(2000)綜117號檔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建於清初,原建於新福街中段,至今尚有地名“宮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修街道,因建公路移建翰林府左側。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舊鎮媽祖廟,始建於清初,原址在城外新福街中段,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因修道移建翰林府左側。1989年1月13日浦政(1989)007號檔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翰林府,清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中進士的張先躋欽賜翰林院庶吉士後所建府第。

舊鎮關帝廟,在城外村崎街頭,始建於明朝,漳浦文營會列為古建築(385-253)文物保護點。

古代人物

張先躋,清雍正八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