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陰陵、東城、曲陽(戰國-東晉)
定遠縣境古為淮夷之地,戰國時期屬楚地。秦設郡縣時,屬九江郡轄的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東城(治今定遠縣大橋鎮三官集)縣。西漢時,縣境內設陰陵、東城二縣和曲陽侯國(治今鳳陽縣龍頭壩),均屬九江郡。王莽改東城為“武城”,陰陵為“陰陸”,曲陽侯國為“延平亭”。東漢時恢復西漢舊稱,將延平亭改稱西曲陽,東城陰陵、西曲陽三縣皆隸屬九江郡(治陰陵)。永平十五年(72年),東城改屬徐州下邳國,三國魏時撤銷東城陰陵二縣建置,改屬淮南郡西曲陽縣。西晉恢復東城、陰陵二縣建制,仍屬淮南郡。東晉建制與西晉同。南北朝,江淮地區為南北激烈爭奪的場所,歸屬和建置變動頻繁。劉裕代晉稱帝時,東城縣先屬於南朝宋,後入北魏。南朝齊時,在境內設馬丘郡(治今定遠縣興隆鄉藍柵橋)。
•南北朝時期
南朝梁武帝時,始以“定遠”為縣名。據《太平寰宇記》載:“梁天監三年(504年),土人蔡豐據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破西曲陽,收復淮南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並為定遠郡,置定遠縣。縣名“定遠”,含有安定邊界、收復遠方失地之意。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安州(治定遠縣大橋鎮三官集),領定遠、臨濠二郡。南朝陳時,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定遠復歸南朝。
北朝曾數度領轄縣境。北魏孝文帝永平三年(510年)置安州(治今縣東南大橋鎮三官集)。後又置北譙郡,治陰陵城(今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領南蔡(治陰陵城)、北譙(今鳳陽縣龍頭壩)二縣。北魏、東魏時,在今縣境內曾設西沛郡,領肖、沛、平陽三僑縣。北齊時,置廣安郡(由梁臨濠郡改名,位今定遠縣大橋鎮)。大象一年(580年)入北周。
•濠州管轄時期
隋文帝仁壽元年(602年),改廣安為臨濠縣(治東城),屬濠州。隋煬帝改濠州為鍾離郡,仍轄臨濠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鍾離郡臨濠縣豪州定遠縣。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定遠縣治遷至定城。此後歷朝縣治基本未支。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屬鍾離郡,後復豪州。貞觀年後,州郡屬淮南道。元和三年(808年)改豪州為濠州。
五代十國時,定遠先屬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濠州團練使移戍勘藕塘,金兵攻占濠州和定城。嘉定四年(1211年)金兵退,縣治遷回原址並築定城土城。 元朝時,定遠初屬濠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江北行省安豐路濠州。
•鳳陽府管轄時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定遠縣直屬中都(今鳳陽)。十三年屬六部鳳陽府。永樂元年(1403年)一月屬南京鳳陽府。
清初定遠縣屬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鳳陽府。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民國21年(1932年)10月後屬第四專區;民國27年10月改屬第六專區;民國29年4月改屬第五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1949年1月18日,定遠全境解放,初屬江淮第一分區;同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
1956年1月隨宿縣、滁縣二專區合併,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復屬滁縣專區。1971年3月改滁縣專區為滁縣地區;1979年2月改滁縣專區為滁縣地區行署,仍轄定遠縣。1992年12月滁縣地區撤銷,滁州市(地級)成立。定遠屬其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定遠縣地處安徽省東部的丘陵區,介於北緯32°13′~32°42′與東經117°13′~118°15′之間,北連鳳陽,西接長豐、淮南,東與滁州市南譙區、明光市接壤。東西長83 公里,南北寬56 公里,總面積299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定遠縣的地勢大致是北高南低。在地貌單元上屬江淮丘陵的一部分。境內地貌類型分為丘陵、波狀平原和平原三種。北部和東部為丘陵;大部分地區為波狀平原,殘丘和緩崗散布其中;小量的成片平原僅分布於縣西南一帶;池河沿岸有一狹窄的河谷小平原。全縣海拔高程小於350米,相對高程大於100米。
氣候條件
定遠縣屬北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氣候類型。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雨量偏少。由於季風影響,四季雨量分布不均,時有旱、澇災害。四季的特點是:春季溫和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乾燥嚴寒。
定遠縣氣壓冬高夏低,春秋兩季介於兩者之間。全年最高壓為1月,累年平均為1018.3毫巴;低氣壓為7月,平均為995.2毫巴。
定遠縣境內由於地形不同,至使東、西兩部的氣溫略有差異。西部平原地區氣溫略高於東部崗丘區,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1~1.5℃,0℃以上積溫5300℃~5400℃,10℃以上積溫接近4800℃。東部最熱月平均氣溫不足28℃,最冷月平均氣溫0~1℃,0℃以上積溫為5300℃,10℃以上積溫4700℃。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1年,海清區改稱紅店區,站崗區改稱永紅區。6月撤銷紅店區,將紅店區所轄的紅衛兵、太陽升兩公社劃歸永紅區管轄,紅店、東興兩公社劃歸定城區,東方紅(姜興)公社併入爐橋區青山公社。8月,撤銷定城區所屬的齋朗鄉。
1972年8月,池河區增設劉鋪公社。
1976年8月,藕塘區增設義和公社,定城區恢復齋朗公社。
1980年3月,爐橋區增設十里黃公社,定城區增設興隆公社,藕塘區增設南店公社。
1981年,將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一律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7月將城東公社改為定東公社,其餘區社體制未變。
1983年,實行政社分開,把原來的53個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政權。全縣共設6個區2個直屬鎮53個鄉:
定城區 轄定東、城西、齋朗、范崗、程橋、西卅店、東興、嚴橋、興隆9個鄉。
池河區 轄池河、岱山、拂曉、紅山、三和、劉鋪、桑澗、天河、練鋪9個鄉。
藕塘區 轄藕塘、仁和、界牌、永寧、大橋、觀寺、倉鎮、朱馬、義和、南店10個鄉。
張橋區 轄張橋、高塘、勝利、二龍、連江、郭集、早廟7個鄉。
吳圩區 轄吳圩、站崗、蔣集、九梓、朱灣、卜店、耿巷7個鄉。
爐橋區 轄年家崗、嚴澗、能仁、靠山、青山、永康、孫集、七里塘、青洛、八一、十里黃11個鄉。
爐橋鎮 轄4個居委會和農業、漁業、蔬菜3個大隊。
定城鎮 轄4個居委會和城北、長青兩個大隊。
1984年,定城鎮和爐橋鎮先後升格為標準鎮,藕塘鄉改為鄉級鎮,其餘未變。
1986年,池河、張橋、永康三鄉改為鄉級鎮,其餘未變,此建置沿用至1988年底。
1989年,吳圩、朱灣兩鄉改為鄉級鎮,其餘未變。
1990年,全縣置兩個建制鎮,6區53鄉(其中鄉級鎮6個),521個村委會,5256個生產隊。鎮下設19個居委會。
區劃詳情
截止2012年,定遠縣管轄的國土面積2998平方公里,耕地246.9萬畝,轄22個鄉鎮,253個行政村。
所轄22個鄉、鎮分別為:定城鎮、爐橋鎮、張橋鎮、池河鎮、蔣集鎮、朱灣鎮、七里塘鄉、能仁鄉、二龍鄉、連江鎮、倉鎮、界牌集鎮、拂曉鄉、西卅店鎮、范崗鄉、嚴橋鄉、永康鎮、桑澗鎮、三和集鎮、藕塘鎮、大橋鎮、吳圩鎮。
自然資源
定遠縣土地總面積為 448.65萬畝,其中承包耕地155萬畝,林地 30萬畝(其中可養水面17.5萬畝),宜牧荒山30萬畝。
礦產資源
定遠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金、銅、鉛、鋅、岩鹽、石膏、石英岩、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岩、麥飯石等23個品種,其中:岩鹽儲量為17.5億噸,氯化鈉含量最高達99.2%;石膏儲量2.3億噸,為全省所獨有;大理石荒料儲量277萬立方米,是皖東地區大礦之一,主要品種有虎皮、條帶、龍雲、彩雲、魚子玉、黑皖螺、方山玉、青石玉、豆沙玉等九種;石英岩礦儲量2620萬噸,含氧化矽品位95-99%,礦石硬度7-8級;石灰石儲量3億噸,含氧化鈣45~51%,氧化鎂1~3%;方解石礦儲量100萬噸以上,含碳酸鈣95%以上;白雲岩礦儲量189萬噸;還有頁岩、陶土、玄武岩、膨潤土、麥飯石等。
動物資源
禽類 麻雀、喜鵲、灰喜鵲、烏鴉、 燕子、鵪鶉、布穀、大雁、環頸雉(野雞)、野鴨、鷺鷥、鸕鶿(魚鷹)、貓頭鷹、鷹、鷂、啄木鳥、百靈鳥、白頭翁、苦惡鳥、畫眉、稻雞、環頸斑鳩、棕背斑鳩、大杜鵑、四聲杜鵑、八哥、董雞、翠鳥、雲雀(告天子)、蒼鷹(鷂鷹)、雕等共30餘種。
獸類 野兔、狼、黃鼠狼、狐狸、鼠、刺猥、蝙蝠、靈貓、騷狗子、豬獾、狗獾、獐(羊獐子)、野羊等,共15種左右。
甲貝類 草蝦、大蝦、海蝦、螃蟹、毛蟹、河蚌、珠蚌、龜 、鱉、蝸牛等。
爬行類 蚯蚓、壁虎、蜥蜴、赤鏈蛇、黑眉錦蛇、水蛇、烏梢蛇、蝮蛇、竹葉青等。
兩棲類 青蛙、蟾蜍等。
昆蟲類 蜂、土蜂、知了、蜻蜓、螳螂、蟑螂、蚊、蠅、虻、蚤、臭蟲、螞蟻、蟋蟀、螻蛄、蠐螬(金龜子)、蚱蜢、稻蝗、土蝗、飛蝗、葉蟬、飛虱、蚜蟲、稻苞蟲、稻縱卷葉螟、薊馬、麥粘蟲、紅鈴蟲、棉鈴蟲、松毛蟲、天牛金花蟲、大袋蛾、背債蛾、黃刺蛾、瓢蟲、蝽象、步甲、虎甲、舟蛾、捲葉蛾、粉蝶、蟎、蠶、地鱉蟲、螞蝗、蜈蚣、蠍子、柳葉螞蝗、豆元青、斑蝥、紅娘子、螢火蟲、綠元青、蜣螂、玉米螟、粟灰螟、高梁條螟、大豆食心蟲、豆莢螟、豆桿螟、金剛鑽、小造橋蟲、地老虎、冬斯、草蛉、蜉蝣、猿葉蟲、瓜守、水蚤等共80餘種。
林業資源
定遠縣境內,歷史上有過大片森林,宋、明時,縣北鳳陽山區和縣東山區,曾有連綿不斷茂密森林, 主要樹種有櫟類、山槐、黃檀、黃連木、楓香、化香等硬闊之類和少量杏、柏、漆樹等名貴樹種。1981年後,林業實行“三定”,民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高漲。80年代,植樹造林重視科學,講究實效,對不適宜本地生長的黑松不再種植,改為種植馬尾松和外國松,並注重經濟林的發展,至1990年,全縣林業用地22.8萬畝,造林199477畝,占87.5%森林覆蓋率為11.3%。
•面積蓄積:1985年至1990年期間,對部分生長不良的黑松低產林,砍伐3萬餘畝,為地方提供中小經材2.8萬多立方米,至1990年全縣森林蓄積量187580立方米。按樹種組分,杉類7686立方米,松類157302立方米,硬闊14703立方米,軟闊1100立方米,珍貴樹種6789立方米。
•樹種分布:據1985年調查,已發現的木本植物種類共有63個科、140屬、230多個品種,其中喬木110個品種,灌木105個品種,還有藤木15種。從適種地域和用途分造林樹種40多個、四旁樹木80多種、常綠風景花木60多種,還有一部分野生小灌木。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為77917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0196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2792人,下降2.8%,年平均下降0.29%。全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98155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864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5123人,增長10.7%,年平均增長1.02%。
民族
定遠有1個民族鄉11個回族村、1個回民居委會(定城南大街回民社區),有回、壯、滿等30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0%以上。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年全縣GDP 16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5.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1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62.4億元,增長10.9%。一二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3.6:28.9:37.5。
1.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於GDP2.9個百分點,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5.5%提高到37.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8.7%,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38.8億元,增長24.7%,居全市第2位,增幅高於規上工業產值17個百分點。
2.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7.2億元,增長3.8%。受乾旱等多種災害影響,全年糧食產量略有減產,全年糧食總產量112.5萬噸,比上年減產4.8萬噸。全年生豬出欄152.9萬頭,增長0.32%;肉類總產量14.6萬噸,增長0.87%;累計出欄家禽1013萬隻,增長2.43%;水產品產量3.8萬噸,增長3.12%。
3.工業生產增速回升,效益明顯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2億元,同比增長10.4%,增幅比全市高0.6個百分點,比11月末回升0.5個百分點。2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5個產值增長,其中8個產值增速超過10%以上。前11個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0個百分點。
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平穩,第三產業投資增速較快。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8.7億元,增長15.7%。其中項目完成投資154.6億元,增長20.4%;房地產投資44.1億元,增長1.7%。分三次產業來看,一產項目完成投資26.1億元,增長2.5%;二產完成投資65億元,增長4.5%;三產項目完成投資107.6億元,增長27.9%,高於全部投資增速12.2個百分點。
5.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億元,增長12.5%,增幅比全市低0.2個百分點,居第5位。分城鄉看,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4億元,增長12.4%;鄉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33.2億元,占比達56.1%,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6.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4378萬美元,同比增長55.5%;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595萬美元,增長24.5%。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95.8億元,同比增長4%。
7.財政收入增長加快,金融運行總體平穩。全年財政總收入實現18.2億元,同比增長12.5%,比上月末加快1.7個百分點,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居全市第2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5億元,增長17.6%。全縣財政支出50億元,同比增長13.5%。12月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39.4億元,同比增長14.2%。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34.4億元,同比增長6.7%。
8.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民生工程持續改善。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0元,增長8.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0元,增長8.6%。全縣13大類民生支出44.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1%。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5.8%、農林水事務增長27.8%、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1.2%。
2016年,全縣國民經濟運行雖然態勢良好,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大項目、大企業支撐;企業盈利能力總體較弱等問題依然存在。下一階段,全縣上下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全縣“521”戰略目標,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鞏固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努力促進全縣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開發區
定遠工業園區於2006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已建成為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充滿活力的新興經濟區,有省內外百餘家企業落戶,總投資120多億元,初步形成以裝備製造、輕紡服裝、農林副產品深加工、新能源和新材料四大產業雛形。
2013年8月4日,經安徽省政府批准,定遠工業園區更名為“安徽定遠經濟開發區”,同時初步確定定遠經濟開發區擴區規劃面積為17.3平方公里。
•鹽化工業園
2005年4月,定遠煤化—鹽化一體化工程正式立項,項目占地390公頃,建設總投資160億元,被列入安徽省“861”一號工程。2011年3月,定遠鹽化工業園已被批准為省級鹽化工業園區。其功能被定位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基地,安徽省重點發展的鹽化工業園,它以“兩鹼”(燒鹼、純鹼)生產為龍頭,著力打造“千億生態型鹽化工基地”。
工業
民國時期,手工業生產開始活躍。五匠(木匠、鐵匠、石匠、蔑匠、泥瓦匠)、六坊(礱坊、糟坊、油坊、粉坊、染坊、豆腐坊)遍及鄉、鎮,印刷、捲菸等相繼出現。
民國14年(1925年),定城周佑庭獨創第一家工廠——印刷廠,周從南京購回一塊石印板,刻字印刷,承接印刷信箋、信封、請柬等簡單業務,生意興隆,規模逐漸擴大。民國27年(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定城,到處燒殺搶擄,周家外逃漢口,兩年後返回,重新開業。民國29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在藕塘附近的東洋莊、德勝集一帶興辦被服廠、皮革廠、榨油廠。定城劉華章辦起了小捲菸廠。加之“五匠”、“六坊”的相繼出現,形成定工業的萌芽。據統計,1949年全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3394戶,5732人,年產值438萬元,約占工農業總產值12%。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3年恢復時期,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1953年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從事手工業生產的農戶組成了鐵木業社。陳玉升、陳如海等率先成立定遠縣農具廠。是年,個體手工業者有2088戶,2820人。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結束,大部分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合作社,堅持個體生產的僅150人。
1958年大辦鋼鐵。全縣先後新建、擴建54個國營工廠。企業職工人數由1951年的20人,猛增到13197人。1960年,由於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產品質量低劣,許多企業嚴重虧損。1962年被迫進行調整,除保留印刷廠、酒廠外,其餘大部分工廠被關、停、並、轉。這一年工業總產值僅396萬元,比1956年的556萬元下降29%,出現了建國後第一次工業大跌落。
“文革”十年,工礦企業的規章制度遭到破壞,工廠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產值下降,虧損嚴重。據統計,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396萬元,又回到1962年和建國初期的水平,成為建國後第二次工業大跌落。
進入70年代,定遠縣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先後建立了水泥廠、輪窯廠、化肥廠、磷肥廠、染織廠等骨幹企業。與此同時,縣屬集體企業、鄉鎮企業也開始發展。據統計,197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上升到3337萬元。比“文革”中的1968年增長8倍以上,其中鄉鎮企業約占30%。
80年代,縣辦工業在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指引下,迅速發展。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為10282萬元),比1980年(3871萬元)翻了一番多;固定資產由1980年的1776萬元增加到的3908萬元;利稅由1980年的412萬元增加到946萬元。工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縣辦工業積極增加投入,推進技術進步,開展“雙增雙節”運動,強化企業管理,先後擴建、改造了一批老企業,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得到提高。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2.4億元,在1985年的基礎上又翻了一番多。實現利稅2735萬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1988年下半年,中央提出治理整頓、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的號召,縣屬工業一些發展項目受到一定影響。經過短時期的清理整頓,1989年縣委、縣政府再次要求全縣增強發展工業意識,繼續大辦工業,加快工業發展步伐。是年興建的重點工程有:年產10萬噸精鹽的鹽礦首期工程、化肥廠年產2.5萬噸合成氨擴建工程、水泥廠4.4—8.8萬噸水泥擴建工程、磷肥廠2萬噸硫酸生產線、染織廠色織布生產線、麻紡廠1/4台套麻袋生產線、定城米廠日產150噸大米擴建工程、印刷廠生產車間樓、麵粉廠立筒庫和大修廠電子稱體車間。1990年,化肥廠4萬噸尿素工程批准開工(1991年底投產);非工業部門的企業——校辦工業健康發展,原實驗國小鋁箔廠1986年建廠,1989年實現產值超千萬元,利稅超百萬元。糧油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三大支柱產業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紡織服裝、印刷、包裝和機械工業等也同步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占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位置;定城、爐橋兩個重點工業區和定城糧油食品加工基地、泉塢山建材基地、東興鹽化工業基地、爐橋農用化工基地均已建成。是年,全縣工業初具規模,擁有固定資產1.12億元,工業總產值39910萬元,年增長速度在全地區名列第三。2012年,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7億元,增長18.5%,增幅居全市第2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億元,增長10%;外貿進出口總額1500萬美元,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利用外資實現重大突破,達1000萬美元。規模工業企業達81家,新增22家。兌現中小企業獎扶資金4200多萬元,新增非公企業434家、個體工商戶1588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工業技改投資21億元,增長4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申報專利360項。支持企業專利轉化14項,累計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億多元。
鹽工業
2005年4月,定遠煤化—鹽化一體化工程正式立項,項目占地390公頃,建設總投資160億元,被列入安徽省“861”一號工程。 2011年3月,定遠鹽化工業園已被批准為省級鹽化工業園區。其功能被定位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基地,安徽省重點發展的鹽化工業園,它以“兩鹼”(燒鹼、純鹼)生產為龍頭,著力打造“千億生態型鹽化工基地”。
農業
定遠是皖東地區最重要的農副產品基地,是國家重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是中國糧食、油料、肉類百強縣,居安徽省前列。農副產品盛產水稻、小麥、油料、棉花、畜禽、玉米、山芋、豆類和水產品等多種農副產品。2002年糧食總產居中國第26位,油料總產居中國第27位。定遠瘦肉型豬是全中國31個良種豬之一,1996年至2002年連續六年躋身“安徽省畜牧業十強縣”行列。已建成糧油、生豬、棉花、花生、水產、蔬菜等六大農副產品基地。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畜牧養殖業發達。常年存欄生豬180萬頭,出欄110萬頭,1987年被列為國家瘦肉型豬基地,1996--2009年連續14年躋身安徽省畜牧生產十強縣行列,年生豬存欄量居全省第二,肉類總產首次進入中國百強縣第88位、安徽全省第6位。自古以來,農業在定遠縣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賦役全書原編》載:明崇禎年間,定遠有熟地1414頃,應徵銀24620兩,常額人丁應徵銀4383兩。清雍正六年(1728年),實行“攤丁入畝,地丁合一”,民賦征銀29036兩。民國37年(1948年)本縣財政歲入總額53億(舊幣),其中田賦23億,占43%。
建國初期,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水平低下,產量不高。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2.46億斤,人均產量513斤。此後的二十多年糧食生產長期徘徊不前,1972年至1977年有所發展,1977年糧食總產為5.7億斤,人均800餘斤。
1979年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之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農業投入,實行科技興農,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大發展。1980年產糧6億斤,1985年產糧9.7億斤,1986年產量突破10億斤大關,達到11億斤。1987年以後,逐步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換,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換。1988年成為中國12個售糧大縣之一,1989年糧油產量均進入中國“百強”縣行列,糧食產量名列中國第48位,全省第6位;油料產量位居全省首位、全中國13位。1990年糧食產量又躍新台階,產量14.6億斤,人均1800餘斤,是實行責任制前的2.6倍。油料總產上升為中國第10位,糧食名列中國第33位。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22億斤,增長5.3%,實現“九連增”。新增國家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場1個、市級3個,出欄生豬143.6萬頭,繼續保持中國生豬調出大縣地位。在安徽省率先建立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定遠稻米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農機致富工程,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38.2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居全市首位。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全縣省市級龍頭企業增加到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521家,新增著名商標4個、綠色食品9個。實施林業“雙百雙十”工程,完成造林綠化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
社會事業
教育
1949年2月皖北四分區在定城開辦津淮中學定遠分校,招學生90餘名,5月學校停辦,大部分學生參加工作,少部分學生繼續讀書。1949年8月,恢復“定遠初級中學”,招收兩個班,學生93人。1952年,在爐橋開辦定遠縣第二初級中學。1956年,在西卅店開辦定遠縣第三初級中學,招收初一新生110人,教職員工15人。1957年在藕塘革命老區開辦藕塘國中。1958年,開辦池河國中、吳圩國中,定遠一中首設高中班。當年,全縣有6所初、高中,國中在校生2236名,專任教師79人,高中在校生114人,專任教師8人。1960年,爐橋中學招收了高中班;1962年撤銷高中班,學生併入定遠中學。1962年後,由於貫徹和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學秩序恢復正常,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截至1990年,全縣中等教育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培養國中畢業生136484人,高中畢業生24239人。自1977—1990年,為大專院校輸送合格新生2721人,部分學生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其中有博士研究生12人,碩士研究生43人。截至2012年,定遠中學、定遠三中成功創建為省示範高中,定遠二中、爐橋中學成功創建為市示範高中,定遠高中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2012年聯考本科達線3219人,達線率47.07%,高出滁州市平均達線率3.6個百分點,高於全省7個百分點,實現2012年聯考錄取總量與精品目標的雙豐收。2011年,定遠縣被確定為中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研究試點縣。2011年縣職教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截至2012年,定遠有82所幼稚園,其中公辦園43所,民辦園39所,市級一類園2所,二類園7所,在園幼兒16068人。2011年新建公辦幼稚園5所、民辦幼稚園1所,改建3所,2012年新建4所,努力實現三年內每所鄉鎮擁有一所公辦中心幼稚園目標。2012年,全縣學前一年毛入園率8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53%,縣示範幼稚園、民族幼稚園被評為“市級一類園”、定遠縣被確定為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2012年,發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7302.6萬元、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125萬元。完成23個、3.1萬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設。新建標準化學校18所,新改擴建13所公辦幼稚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被列為國家標準研究試點縣。聯考本科達線人數3219人,連續四年居滁州全市第一。
科技
在1978年省和地區召開科學技術大會和1982年縣召開科技成果表彰會上,全縣受獎勵135項,其中省級4項,地區級13項,縣級127項;農業80項,工業23項,衛生27項,教育3項,財貿5項,其他6項;受表揚25項。
1954—1990年,全縣各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在省級以上科技、學術報刊上發表文章113篇,其中醫藥衛生方面96篇,老中醫蔣立基創造的“新加四妙湯”一方,被國家級《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收載。蔣立基、蔣運祥、蔣運勝3人合寫的《蔣立基運用紫芍一貫煎治婦科病經驗》一文,獲省自然科學學術論文三等獎,滁縣地區優秀論文獎。
衛生
建國前,定遠縣內以中醫為主,西醫甚少。行醫者大多私人開辦藥店診所,也有的趕集擺攤、串鄉行
醫。藥品數量、品種、醫療器械甚少。瘟疫猖獗,傳染病連年不斷,民眾貧病交加。據歷史記載:光緒末年,定遠每年發生天花5100人左右,死亡1350人;麻疹15000人之多,死亡500人左右。民國24年(1935年)和35年,定遠兩次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人不計其數。全縣人口平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以上。
建國後,縣境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相繼建立,實行中西醫結合。至1956年,全縣開辦中西醫聯合診所58個,中西醫人員319人。隨後逐步發展以西醫為主,以中醫為輔。至1990年,全縣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528個,其中縣屬醫療衛生單位7個,區全民衛生院7個,鄉鎮集體性質衛生院54個,村級衛生室438個。衛生機構遍布城鄉,醫療網點星羅棋布。從醫療預防到婦幼保健,從醫政管理到藥品監督,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醫藥衛生體系。
醫療設備不斷完善。1949年,全縣無一張病床。1990年,發展到1223張。建國初期,縣衛生院僅有手術剪刀、鑷子等簡單醫療器械。1990年,鄉衛生院大多有顯微鏡、少數有B型超音波診斷儀;區衛生院有手術包、超音波診斷儀、200毫安X光機等;縣級醫院有胃鏡、雷射治療機、肺功能測定儀等先進醫療器械。衛生隊伍不斷壯大,全縣有各類醫務人員2893人,平均每1萬人口中有衛生人員37名。
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建國初期,只能診治一般的常見病,外科只能做一般小手術。以後不斷分來一批批大中專畢業生,同時選派部分人員去外地學習,醫療水平逐漸提高,許多疑難和危重疾病得到診治,高難度手術達到省內縣級醫院較高水平。1990年,全縣人口平均壽命69.75歲,嬰兒死亡率下降為16.1‰。2012年,定遠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順利推進,在安徽全省率先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診察費調整和財政醫保資金支付“三同步”。鞏固完善基層醫改成果,新農合實現擴面提標,參合率達98.3%。縣總醫院和曲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社會保障上,2013年新開工保障性住房888套,建成468套。全面完成新型農民培訓、就業技能培訓任務,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人數16萬人次,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任務。“一戶多殘”家庭全部納入生活困難救助範圍。
文化
定遠縣不斷加大投入,縣、鄉(鎮)、村三級文化網路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縣級文化單位為龍頭、鄉鎮綜合文化站為樞紐、村農家書屋為基礎的三級文化網路。
•城區
先後新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定遠大劇院等多項文化設施。2008年6月動工興建定遠縣博物館(漢畫像石陳列館),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有藏品134件,2009年8月舉行開館儀式。2007年新建圖書館,建築面積2260平方米,藏書8萬冊。2013年晉升為國家一級館。縣文化館現有活動面積2800平方米,作為國辦民眾文化單位,是民眾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陣地。發揮培訓、輔導、引導社會文化活動功能。每年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10餘項,舉辦大型節慶廣場文化活動20多次,豐富民眾文化活動,2012年由國家三級館晉升為國家二級館。定遠大劇院於2008年9月竣工,集演出、電影、會議、展覽等多功能於一體,擁有12個小型會議室、一個多功能廳和一個大劇場。具有同時接待多個會議、大型演出及大型會展的能力。電影公司2004年在原人民電影院原址上新建一座集電影、商貿、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現代化銀海廣場大樓,總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2013年通過裝修升級,和上海大光明院線合作新建一所集多廳、院線為一體的多功能數字影院,擁有7個豪華數字放映廳、影片全國同步上映。
•農村
實施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新建了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79個農家書屋和22個電子閱覽室。每個建成的綜合文化站面積均達300㎡以上。具有書報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文化資源共享服務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等。配備了樂器、演出服裝、電腦、電視、音響、辦公桌椅、閱覽桌椅、櫥櫃等設備。每個農家書屋面積都大於20平方米,配有兼職圖書管理員,統一配發了書報刊櫥、閱覽桌椅,收藏圖書、音像製品1600餘冊,涵蓋歷史、文學、農業科技、醫療衛生等領域。三是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按照每個鄉鎮不少於10台電腦終端的標準配置設備,一台伺服器,安裝了寬頻,免費向居民開放,方便家中缺乏電腦的居民上網查閱資料,同時也為居民提供業餘休閒娛樂新場所。截止2011年底,我縣所有鄉鎮都建有綜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有農家書屋。自2011年6月起,我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實行了免費開放,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
場所
公園:花園湖公園、曲陽生態公園等、黎明湖濱湖公園、吳圩薔薇公園、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園、爐橋淮溪公園等。
廣場:陽光廣場、人民廣場、魯肅廣場、令狐山禮文化廣場等。
其他:體育中心、定遠文化館、定遠大劇院、銀海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定遠博物館、定遠城鄉規劃館、爐橋鹽化規劃館等。
2013年,縣圖書館晉升為國家一級館,建成15個電子閱覽室,舉辦全國首個農家(作家)書屋創立十周年座談會。積極開展送電影、送戲下鄉3300餘場;投入540萬元,啟動池河太平橋修復工程;新建村級農民健身場所59個。
傳統文化
節慶
藕塘民俗文化節:據明嘉靖年間所修《定遠縣誌》記載,東漢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廟中。當地百姓 送衣送食,僧侶授其學業,子伯後官至楚國丞相,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廟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金身並立塔為志。四鄉八里村民紛紛拜謁,祈禱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後來便漸漸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廟會,世人秉承遺風,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廟會至今已延續近2000年。2012年定遠縣委、縣政府將其升格為民俗文化節。
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節: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
能仁廟會:元朝末年,蘇州民女和玉鳳(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義俠鄧九公,劫富濟貧,聞名天下。大明永樂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為遠近香客進香拜佛的聖地。特別是二月初八這一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紛紛來到能仁寺燒香拜佛,敲鑼打鼓、玩燈。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
民樂
民間流傳的器樂曲甚多,有維妙維肖的《百鳥朝鳳》,有細吹細打的《抱妝檯》,有歡樂明快的《小開門》,有行雲流水的《溪流情》等。打擊樂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鵲登枝》《兔子扒窩》等。每逢婚喪壽誕、逢年過節之際,愛好樂器的農民們或數人組班或數十人聚集,笙蕭管笛,喇叭鑼鼓,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在鑼鼓音樂中,以能仁鄉涼亭班子為優,他們除雙套大鼓、大鑼、大堂鑼外,還配有20至30面手鑼(又名哈叭狗),演奏時輕如良霄月夜,急似暴風驟雨,風格獨特,是定遠縣民間器樂曲中的一朵奇葩。
舞蹈
•
蘭花燈:也稱《扭蘭花》,泛稱《花鼓燈》,流行於全縣境內。舞蹈中有“蘭花”4至6人,“韃子”、“岔傘”各1人,皆為男角。“蘭花”上穿紅,下著綠,頭扎紅色綢球,綢帶披垂兩旁,腦後梳獨辮,雙手持紅巾,打扮俊俏;“岔傘”上穿鑲綠邊對襟白褂,下穿紅色彩褲,頭扎紅巾,手持岔傘;“韃子”上穿淡黃大襟便衣,袖口鑲紅邊,外穿翻毛皮襖,頭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馬褲,足蹬黑色長筒馬靴,手拿芭蕉扇。《蘭花燈》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相傳在元朝以前,定遠境內就有《蘭花燈》班子,不過那時只有“蘭花”和“岔傘”,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不準玩燈,所以,那時“蘭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戰爭時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據地,逢年過節和開慶功大會,人民民眾自發地掀起玩《蘭花燈》的熱潮,老百姓、政府幹部、新四軍官兵都參加扭跳,並在唱詞上賦予新的內容。建國後,人民又自發地將男扮女裝的“蘭花”改為女性扮演,每逢佳節,都有好幾班,甚至幾十班《蘭花燈》爭相表演,在鑼鼓伴奏中,且歌且舞,藉以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獅子舞:流行在站崗、東興、九梓一帶,表現勞動人民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精神。
龍舞:流行於倉鎮、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們舞龍祈雨,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春佳節舞龍燈,常表達農民喜悅心情和祁求神龍福佑來年國泰民安。
花車、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紙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頭漁翁撐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樂聲中,見風采柳,邊歌邊舞,十分活躍。
其他還有花挑、蚌舞、跑驢、大頭和尚戲柳翠、五馬破曹等,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曲藝
定遠境內流行的曲種有大鼓、琴書、評書、快板書、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書。
解放前,曲藝藝人沒有固定演出場地,沒有組織,各自拜師求藝。在農村集鎮和廟會上設攤演唱,有時也到大的自然村莊或富裕人家說唱。解放初,縣文化部門設立流動藝人管理組,管理曲藝隊伍。1956年,縣成立曲藝協會。 至1960年,曲藝協會會員由解放初期的30人發展到67人。每個會員發一枚金屬會員證章和一張會員證書,按月繳納會費,憑證在縣內外流動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間,曲藝協會被迫解散,曲藝藝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復說唱活動。1978年10月恢復定遠曲藝協會,對全縣167名曲藝人員進行考核,擇優吸收69名藝人入會。為加強管理,制定了新的《協會章程》和《演唱守則》。1979年2月22日,縣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藝管理小組。80—90年代,農村曲藝活動逐漸減少,曲藝組織名存實亡。
定遠曲藝藝人大部分識字不多,沒有定型曲目,說唱內容較亂。為此,縣文化館曾幫助曲藝協會對《楊家將》、《瓦崗寨》、《包公陳州放糧》、《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等新、老書篇,進行加工、改編,並多次參加省、地曲藝會演。
定遠曲藝分南北兩大派,南派以李學聖為首,使用木質搭板,以大鼓為主。北派以王家珍為首,使用金屬鋼板,以琴書為主。較有影響的曲藝藝人有甘華福、劉正先,後被調入省曲藝團工作。此外還有琴書藝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陳慶余(盲人),大鼓藝人龐玉芳等。龐玉芳熔南北兩派大鼓藝術於一身,演唱時繪聲繪色,在民眾中影響很大。
(一)鼓書:鼓書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執鼓槌,一手執搭板或鴛鴦板,邊槌,邊打板,邊唱,邊說,夾唱夾敘,韻味很濃,十分動聽。
(二)評詞:說書者面前放一張條桌,桌上放一驚堂木,以白話方式敘述故事,有聲有色。
(三)琴書:一男一女兩人合作,男人手操墜胡,女人一手執搭板,一手敲楊琴,有說有唱,有彈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動聽,氣氛熱烈,節奏感很強,民眾十分喜愛。
旅遊
定遠古城
定遠古城位於城東新區永康路,占地面積1500畝,依水系而建,劃分為紅色文化街、民族和外國風情街、演藝街、休閒娛樂街、酒吧街、小吃街等。
定遠古城項目將以“定遠首個國家4A級景區”為目標,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傳承展示歷史文化內涵”為準繩,深入挖掘定遠及周邊豐富的文化元素,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和市場,以古建築群落為平台,以千年將相文化為脈絡,以徽商文化作為重要補充,以紅色文化為配點,融入定遠及周邊特色產業。憑藉高品質的文化體驗、濱水休閒、度假養生、生態人居、特色商業、餐飲娛樂等複合業態,將定遠古城打造成為集人文文化參悟、民俗文化體驗、市井文化消費於一體的文旅產業綜合體。
令狐山
令狐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定遠縣藕塘鎮東南的皇甫山西麓,東依將軍峰、西接東園民居、面連營盤山、北濱大沙河,與藕塘老街隔水相望。總面積3300畝,海拔94米,景色宜人,分為四個景區:清流湖景區,塔山景區,南苑景區,東湖景區。集湖光山色、流水、花卉、果林等自然景觀為一體,融 寶塔、寺廟、詩詞瀚墨和現代建築等人文景觀於一身的多功能生態型的國家森林公園。相傳漢代,令狐山上就建有寺廟;唐宗相繼增建子伯祠、碧霞宮、廟宇輝弘、香火頗盛。千百年來,農曆每年三月十五,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神座前,絡繹不絕的八方香客,頂禮膜拜。東漢楚相令狐子伯,少年避難讀書於此,其稱相後為酬謝藕塘父老和僧人教養之恩,於廟後山巔興建七級浮屠,名曰“文峰塔”,後人為懷念子伯而易名“令狐塔”。景色宜人的環境,令許多文人墨客駐足留連,呤詩作賦。
朗峰湖
朗峰湖(朗峰水庫)位於藕塘鎮南3公里處,躺在的崇山峻岭之間,群山環抱,碧波蕩漾,湖水清澈,風光瀲灩,周圍松樹四季長青。雨過天晴,綠水、青山、藍空渾然一體,澄目彤紅,如畫山水,賞心悅目。由於水域蜿蜒,環境優美,朗峰水庫被稱為朗峰湖。有詩讚曰:貢酒盈觥置綠叢,漪蒼巒翠接藍空。三千晶傘煙中亂,雨霽瑤池澄日紅。被人譽為“皖東一片淨土”和“皖東深藏的一顆明珠”。
花園湖
花園湖位於定城西部,景區內地勢起伏,河湖交錯,自然形成了“五洲三島”景觀。景區內樹木蔥蔥,環境優美。2006年10月,投資約800萬元重建花園湖公園。 公花園湖景區內還有定遠名人館、定遠博物館等景點,系統展現了定遠文化和歷史。花園湖公園景區交通便利,是皖東乃至全省縣城所在地少有的城市景觀區。
中九華寺
清《定遠縣誌》載:“中九華寺,位於定遠縣城西北六十里的五峰山麓,霸王別姬處。”中九華寺,又名五峰禪 院,系南北朝時宗本僧修建。因毀於兵燹,宋時重建。明朝詩人王哀登中九華寺時題詩一首:“偶經棲佛地,碧草冷雲峰,梵宇清塵慮,龍宮起拜容,拈花初見月,隔水忽聞鍾。獨坐山房靜,潛風度竹松。”
現中九華勝地有一高2.4米,寬0.8米的青石碑。據考察,中九華寺, 是陰陵古城周圍諸多廟群中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一座古剎。寺前有“靈潤殿”,寺後有“霸王寨”,與霸王寨隔水相望的有“虞姬祠”,相傳當年項羽垓下敗逃,渡淮後駐於此。寺左側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漢泉、珍珠泉。泉溪突突,清澈見底,大旱不涸。
金山滴水寺
金山滴水寺廟位於定遠縣西卅店鎮青山村大金山深處,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該寺與鳳陽禪窟寺,定遠莫邪寺等齊名,系中九華系列文化中心之一。金山滴水寺遺址所在地海拔100—400米,四季分明,溫暖濕潤,並且有山泉、水庫,山青水秀,周邊山體相連,原生植被保護較為完整。千百年來,香火旺盛。
紅石峽
定遠縣拂曉鄉境內有一座山叫大洪山,又名大橫山,山高海拔234米。其山東南處有一處特殊地貌——“丹霞地貌”,面積約2平方公里。定遠“丹霞地貌”為華東地區少有、安徽獨一無二,整片地貌形狀各異,如黃山的72峰。色澤呈赭紅色,結構非土非砂亦非岩石,又似乎兼而有之。有的地方因長年風吹日曬,顯得板結、堅硬,叩之有聲;有的地段被歲月的鑿刀雕刻成某些物體形狀。愈往上攀,溝壁愈鬆軟。每有山洪衝擊,山體還會繼續垮塌、剝落,使“紅沙溝”向前向上伸延。山坡的另一面剝脫了所有的植被,敞露出丹紅色的山體,充滿了野性和粗獷之姿,猶如“赤壁”。
交通
定遠位於合、蚌、淮、滁四個城市交匯中心交通便利,淮南鐵路貫穿境內,京滬高鐵縱貫南北並設有定遠站,京滬鐵路緊鄰
而過,規劃的合肥至青島高鐵在定遠境內設定遠東站 ,合徐高速公路橫跨境內。縣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兩機場僅不足兩小時路程。淮南鐵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連線線穿境而過,距南京、合肥等周邊大中城市僅1小時左右車程,到上海6小時車程。淮南鐵路、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縱貫縣境西部,在建的京滬高速鐵路境內長約50公里。公路有定遠到合肥、蚌埠、滁州、三界、明光、朱巷、永寧等幹線。至2013年,全縣公路總里程2661.1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條50.47公里,省道4條194.499公里,縣道17條355.412公里,鄉道70條551.193公里,村道663條1509.604公里。
著名人物
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原國家輕工業部部長:宋季文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王志剛
原陸軍集團軍24軍軍長,中將:姚保錢
原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國防軍事觀察家和評論家,少將:張邦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總裝備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夏長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全軍英模代表,少將:凌永順
中國最早的兩名太空人之一,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教練:李慶龍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司令員,少將:李瑞
武警北京指揮學院院長,少將:李忠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穆穆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肖傑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院長:方維海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施國慶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國際著名皮膚病研究專家:謝永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文明
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原副會長:蔣永敬
新華社副總編輯,新華網總裁助理:楊慶兵
澳大利亞華人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澳大利亞北京總會常務理事:余俊武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演員:鄭榕
著名軍旅畫家,中國美術家交流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志松
東吳名將:魯肅
南宋名相:董槐
《水滸傳》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元末起義軍紅巾軍首領:郭子興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
明初重要將領:沐英
明朝開國功臣丞相:李善長
明朝開國大將:馮國用
明初大將:藍玉
明初大將:馮勝
明初丞相: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