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學校地理教育分為大、中、國小 3個階段。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T.A.夸美紐斯首先提出在學校中把地理作為獨立科目進行教學。18世紀前半葉,歐洲中、國小開始設定地理課,於19世紀在大學開設地理課並設立地理系。中國在19世紀中葉某些教會學校開始設定輿地課,19世紀末開始設定地理課,以後在大學設立地理系。大學地理教育主要培養地理科學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地理工作者。不少國家按專業培養地理人才,專業劃分和範圍各有不同。中學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國小地理教育要求學生了解初步的地理知識。隨著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世界性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的出現,使地理教育還在其他學科、相關學校,以及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等方面受到重視,形成社會的地理教育。
國外世界地理教學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世界地理一直沿用著蘇聯的區域地理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分為“外國地理”和本國與地區地理兩大部分。也有一部分專門論述某個部門如工業、能源、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的部門地理。西方,主要是美國的“世界地理”一直是以“區域地理”的形式出現,但是沒有統一的名稱規範,多數稱“區域地理”,也有一部分稱為“世界地理”或者“世界經濟地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文化,對區域地理-世界地理的影響較大。幾乎不做任何數量模型建設,而是以大量的地理知識為基礎,運用十分有力的描述手段,如圖像、概念模型、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下的圖片,使區域描述的水平和效果達到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境地。關注社會、文化、經濟,而不注重自然地理知識的講授,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多年傳統。這與西方地理學多年以來在人文地理方向上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追求以新視角來解釋各國各地區的地理事物,是教材的突出之處。在區域體系的安排上,普遍的是把歐洲或已開發國家(工業化國家)置於前面,之後是與歐洲文明關係密切的美洲、非洲。這其中體現了一種以歐洲為中心的“地理過程”的思想,即把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按照地理擴散的規律——由近及遠地形成了當代世界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即使不是按大洲的順序,按照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國家—開發中國家的順序,也體現著地理的擴散。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近現代文明傳播顯然是以西歐為中心的。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因為地理格局和地理過程是我們過去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所一貫忽視的。保持區域研究的傳統,注重格局和過程的研究,輔之以數量(模型)的分析和數學化表現的圖像(圖譜),應該是當前地理科學發展的新的要求。西方世界地理(區域地理)大量引用西方經濟學的成果是一貫的。從歷史上引進經濟區位理論,到後來的空間經濟學、區域科學,西方的區域地理不斷走向理論的深化。在它們的世界地理教材中,會看到這種理論化的傾向:在非洲介紹經濟二元結構、在中東介紹文化地理的基本原理、在東南亞介紹“增長極”、在印度介紹人口地理原則、在拉丁美洲介紹核心-邊緣地理論(這個理論的發祥地)
我國地理教學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理教育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在這個框架下,我國的世界地理學與研究取得了下列一些發展:
(1)突破了蘇聯區域地理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的束縛。
(2)全球地理環境方面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的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減少、陸地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災害的負面作用加強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3)隨著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石油經濟、世界財富的巨大增長、世界貧富差距的擴大、國際經濟關係的不斷調整、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眾多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國家以及國家的區域集團化等等,已經使得我們過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識顯得陳舊,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大大地更新了。
(4)經濟學的理論不斷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學之中。
(5)世界地理越來越重視文化、政治、歷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很方便地獲得由各個國家、各個國際組織和國內外專家的著作提供的各類豐富信息。
特點
現代地理教育的特點是:
①運用地圖。由於地圖具有地理的方位性、形象的概括性以及幾何的精確性,成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②套用航空和遙感技術。航空和衛星照片大大地提高了直觀性,成為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注重實地考察。使學生通過野外考查和郊遊等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④注重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學的特點所以地理教育涉及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見地理學)
現代地理教育的趨勢是:
其一,地理學走向更加綜合發展的道路。以前的地理學研究是研究地貌的作地貌,研究水文的作水文……二級學科分化很細,大家各自以單項研究為主,但發展到今天,已明顯感到地理各分支學科的綜合研究加強了。這可能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大家認識到地球表面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雖然每個學科各有側重,但不綜合起來,很難系統闡明地表的演化發展規律。
其二,地理學在全球變化的高度上進行研究。地理學不只是站在中國國土上去考慮中國的事情。全球變暖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地球地表系統,這一點正是地理學的研究範疇。這些年來,地理學研究密切聯繫全球變化,使中國地理學家的眼光更寬更高了。現在,不管是西北項目還是青藏項目,沒有不關注全球變化影響的。
其三,地理學的研究已經從一般性的描述走向了更深入地揭示一些過程及其動態變化的機理機制。地表過程涉及水文、土壤、植被、氣候等狀況,而我們過去主要是對各要素作瞬間的描述記錄。現在,我國已經建設了很多野外觀測站,通過長期觀測,就可以對比了解各個地方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對地理學的發展是很大的促進,使地理學對過程的研究更加深入。
其四,地理學更加重視運用高新技術來武裝。比如,地理學與遙感技術的發展分不開。通過遙感技術,可以看到更大範圍的地理環境的動態變化。遙感現在已經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另外,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地理學科不可缺少的另一個重要工具。它們的套用對地理科學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產生巨大影響。
其五,地理學更加密切地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服務。區域地理研究根據資源最佳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原則,研究如何配置生產力,既發展了生產,也保護了環境,對不同類型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相應的模式,為決策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