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
《地獄》(英語:Inferno)是美國作家丹·布朗於2013年出版的一部懸疑驚悚長篇小說,也是他筆下繼《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失落的秘符》之後第四部以羅伯特·蘭登為主角的小說 。小說由雙日出版社出版於2013年5月14日。小說出版後褒貶不一,但銷量可觀。小說還將被改編成電影,預定於2015年上映。作者介紹
丹·布朗是《數字城堡》、《魔鬼與天使》及《騙局》(《圈套》)的作者,現居住在新英格蘭。丹·布朗堪稱今日美國最著名暢銷書作家。他的小說《達·芬奇密碼》自問世以來,一直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丹·布朗的父親是一位知名數學教授,母親則是一位宗教音樂家,成長於這樣的特殊環境中,科學與宗教這兩種在人類歷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信仰成為他的創作主題。
1996年,出於他對密碼破譯和秘密情治單位的興趣,丹·布朗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數字城堡》,探討了公民隱私與國家安全的矛盾,迅速成為當年美國暢銷榜上排行第一的電子書。他接下來的作品《欺騙要訣》也是這一主題的延伸,關注政治道德、國家安全與保密高科技。此後,他更接連創作了最成功的暢銷書《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把"科學+宗教"的驚險小說類型發揮到極致。
作品內容
哈佛大學符號學家羅伯特·蘭登頭疼欲裂地從佛羅倫斯一家醫院的病床上甦醒,埋在各種管線與一堆醫療設備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應身處哈佛大學校園的自己怎會來到了義大利。在他依稀的夢境中,一個美得驚心動魄的蒙面女子隔著被鮮血染紅的翻騰河水對他低語著:去尋找,你會發現……年長的馬可尼與年輕的西恩娜兩位醫生向羅伯特·蘭登解釋他的病情,並描述著他來到此地的情形,此時,一位黑衣女子突然闖入重症監護室,不由分說地一槍擊斃試圖阻攔她的馬可尼。西恩娜一把拉起羅伯特·蘭登狂奔而逃。
發現外套口袋裡無端冒出一個標有警示圖示的鈦金管後,羅伯特·蘭登且驚且懼,緊接著,他無意間得知西恩娜孩提時曾是個智商高得異乎尋常的神童。為了擺脫身份不明的對手,釐清眼前困境的來龍去脈,蘭登與西恩娜結為搭檔,開始與時間賽跑,他們被引入了由經典藝術、秘密通道與未來派科技構成的迷陣。而解開一切的鑰匙就藏匿於史上最為神秘暗黑的詩篇—但丁的《神曲》之中。蘭登必須趕在世界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之前,找到答案。
內容賞析
《地獄》仍以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為主角,講述他在義大利為化解一場即將來臨的瘟疫而經歷的冒險。對但丁狂熱崇拜的基因科學家伯特蘭發明了一種名為“地獄”的病毒,以解決當下人口過剩問題。因被一群來歷不明的人追捕,他跳塔自殺,而“地獄”卻下落不明。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它,類似黑死病的瘟疫將再次橫掃歐洲。世界衛生組織主任伊莉莎白找到蘭登,要求他儘快破解伯特蘭生前留下的線索。蘭登在佛羅倫斯遇到了神秘組織“大聯盟”的阻撓,險些喪命。失憶後的蘭登在智商高達208的女醫生西恩納的幫助下,踏上了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解密之路。小說在延續緊張的敘事節奏外,還加入許多歷史文化元素。整個解密過程同布朗的前5部小說一樣節奏緊湊。事情發生在兩天之內,謎團不斷出現、時空交錯變換以及末日危機感的步步逼近使得整部小說懸念迭起。本次的解密涉及佛羅倫斯、威尼斯以及伊斯坦堡三個旅遊名城,讀者還能透過蘭登符號學的解釋重新審視易被忽略的平常之物。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在於讀者與文本協力交流的互動過程。如何使讀者由被動的感知者轉變成主動的文本意義建構者,成為大多數作家在創作中首要關注的問題。德國接受美學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空白”是召喚讀者對文本具體化的最佳機制,讀者在此召喚之下躍躍欲試。丹·布朗深諳這種“空白”的重要性。在《地獄》中,布朗更將這種空白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不留任何斧鑿之跡。非線性敘事使得小說在情節結構上留下大量空白。這種敘事方法本是後現代派小說慣用的技巧之一,它在打破那種由開頭、高潮、結尾組成的敘述模式時,常把故事切割成許多碎片,造成作品結構鬆散混亂。但在後現代小說中,儘管存在空白,讀者卻很難將其填補,原因在於後現代作家刻意追求碎片化的效果,割裂碎片間的聯繫。而布朗則不然,他巧妙地利用空白構成懸念,激發讀者彌補文本中的斷裂處,從而建構一個完整的意義。由於採用了非線性敘事,布朗前幾部小說的時空幾乎都是混亂交錯的,而新作中有所改觀。正如“大聯盟”頭目所說:“我們的現在由過去的決定建構”,《地獄》中過去與現在正是成因果關係。儘管布朗在過去與現在的空間裡設下空白,但依循這層關係,讀者在穿行《地獄》的時空迷宮時,就不至於陷入混亂之中。
在主副線的情節設定上,作者有意捨去過去而直接敘述現在發生的事情,造成情節空白,激發讀者在閱讀中尋找原因,這在蘭登解密的主線上尤為明顯。之前的小說中,主角解密都遵循“接受邀請——踏上解密之路——遭遇危險——解開謎團”的套路,讀者在閱讀新作前便有期待。新作中,作者有意打破這一套路,開篇伊始就將蘭登推上解密之路。周日晚上,蘭登陷入昏迷之中且出現幻覺。醒來後,他發現自己躺在異國醫院、失憶且被殺手追殺,並被美國使館通緝。一切謎團都和過去的兩天一夜有關,而自己對這一切卻全然失憶。無奈之下,蘭登只得在西恩納的幫助下按照自己留下的線索踏上尋找記憶之路。解密套路上空白的設定刺激讀者去閱讀,跟隨蘭登一起揭開失憶謎團,進而填補“接受邀請”這一環節。這樣,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最開始時就被激起且因文本中的其他空白一直保持到了小說尾聲。
主副線交替敘事將一個完整的主線解密過程切割成片段,使得處於不同時空或同一時空里不同人物及其行為能夠並置,打亂讀者的認知和閱讀過程,使其始終處於填補空白與建構意義之中。副線的加入一方面為讀者填補主線空白提供必要的補充信息,另一方面由於布朗有意對一些重要信息“點到為止”,這又給讀者增加新的空白,刺激讀者繼續閱讀。小說第二章講述蘭登醒來,醫生告訴他由於頭部受到槍擊而失憶,此時殺手趕到,槍殺一名醫生後即將對蘭登下手,小說在此戛然而止。第三章轉而敘述游弋在波羅的海上“大聯盟”這條副線上發生的事情。這打斷了讀者對前章“未到頂點”而向“頂點”的期待,通過“大聯盟”頭目的回憶,讀者得知“大聯盟”是受到神秘客戶的委託才和蘭登發生衝突,但同時新的空白又出現:為何頭目稱客戶為“錯誤的人”?第四章回到主線,險些被殺的蘭登與西恩納慌亂中上了一輛計程車,殺手在其後開槍亂射。第五章又轉到副線,殺手向“大聯盟”頭目報告,從對話中得知殺手再次失手,但殺手肯定“那個東西”在蘭登身上。隨後,“大聯盟”里技術員檢查那個“錯誤的人”要求上傳至網路的視頻。就要揭開視頻內容時,第六章又回到主線故事。這樣,讀者可推測到“大聯盟”的目的在於蘭登身上的“那個東西”,進而填補了蘭登遭追殺的原因空白。同時,該章又向讀者拋出新的空白:如“那個東西”是什麼、那個視頻又和整個故事有何關聯等等。在填補舊空白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空白的情況在小說中比比皆是,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在一環套一環的空白中被激活。
在書中,他一反先前樂觀肯定的態度,從當下人口問題出發對人類的未來做了另一番推測。二戰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突飛猛進。一些人口學家利用人口統計和人口預測數字,宣布世界將面臨“人口爆炸”危機,並認為“人口危機”必將導致“資源危機”、“糧食危機”及“生態危機”。丹·布朗敏銳地觀察到這種對人類未來生存狀況的焦慮,並將其融入到新小說的創作之中。布朗在採訪中就曾表示,“當下的全球性問題,諸如臭氧層空洞、水污染和糧食安全等都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人口過剩”。小說中,被稱為天才的基因科學家伯特蘭就持有這樣的觀點。他深信人類最終能進化成完美物種,但他也意識到,人類將成為其自身進化之路上的最大障礙。他認為,人口問題不僅關係人類外在世界的存亡,更直接導致內在世界變化。人口增加導致資源日益枯竭,人類將會為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而不擇手段,屆時但丁《神曲》中的“七大罪”便會吞噬人性,致使人類道德淪喪。他認為,當下我們就處於道德崩潰的邊緣。為挽救人類“心靈”與未來,他信奉馬基雅維利的“瘟疫是地球自我淨化的最天然方式”之說,研製新型病毒,並命名為“地獄”,因為人類只有經歷地獄方能進入天堂。伯特蘭為了人類的未來而要殺死一大批人,而蘭登為了拯救當下一大批人而放棄未來,二者孰是孰非?布朗直接將這個“倫理道德和科學上的灰色地帶”拋給讀者,供其反思。
小說中,面對人口過剩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以伯特蘭為代表的功利主義觀點,主張為了一批人活著而殺死另一批人,就如醫生為了救人必須做截肢手術一樣;另一觀點是以伊莉莎白為代表,認為用殺人的方法來救人是非人道的。某種程度上說,人口問題本身就是道德倫理問題,將人們陷入一種倫理困境和兩難選擇之中。布朗以人口過剩問題為切口,成功地將當下人們對未來自身生存狀況的焦慮感呈現出來。這種焦慮感源於人們對於善與惡邊界日益模糊的困惑。在後現代世界裡,當一切宏大敘事都遭到解構之時,一種不確定狀況就成為人們生活的恆定狀態。隨著善與惡確定性的消解,人們在面臨極大選擇自由的同時,也被拋進一種前所未有的不確定之中。
布朗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善惡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倫理困境。在《地獄》的“寫在前面”中,他引用但丁《神曲》中“地獄中最黑暗之地乃為那些在道德危機之時保持中立之人而留”,表明他要有所選擇。小說中,互為矛盾的兩派人也都進行了一次再選擇。身為伯特蘭的支持者,西恩納卻在最後關頭陣前倒戈,她接近蘭登只是為了找到“地獄”並毀滅它,原因在於她知道“地獄”很有可能會淪為政治家的工具,這樣伯特蘭的善意初衷就會以惡收場。而當伊莉莎白得知“地獄”會隨機導致約三分之一的人不孕後,在決定是否研究對策化解不孕危機時,她選擇接受現狀。二人立場的互換,其實是對善與惡重新評估後所做的再選擇,這點在伊莉莎白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伊莉莎白因不孕而導致婚姻破裂,忍受著不孕帶來的心理創傷。她深知“地獄”會導致的悲劇,但還是從大局出發,接受“非人道中人道的”解決人口過剩的方法。故事在伊莉莎白和西恩納一起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試圖說服專家接受“地獄”而結束。終於,布朗打破先前只對倫理困境做直觀展示的慣例。
在尾聲中,他借“自己的影子”蘭登之口道出自己的立場:“危難之際,袖手旁觀將是最大的罪惡”。
角色介紹
羅伯特·蘭登:小說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貝特朗·佐布里斯特(BertrandZobrist):天才遺傳學家,瘋狂痴迷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意圖通過釋放特別研製的病毒解決地球人口過剩的問題,在小說開場時即墜樓自殺。
(菲麗絲蒂·)西恩娜·布魯克斯((Felicity)SiennaBrooks):醫生、佐布里斯特的前任情人。她同時還效力於地下組織“財團”(TheConsortium)。她幫助羅伯特·蘭登找到佐布里斯特研製的病毒,但因她之前和佐布里斯特有私人感情,其對蘭登的幫助一直動機可疑,謎底直至小說末尾才被揭露。她曾是佐布里斯特的忠實支持者,但在讀到他留下的最後一封信之後決定將他的病毒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避免這項技術被世界衛生組織和政府勾結用於研發生物武器。她利用了財團和羅伯特解開了《地獄圖》中的謎團,並趕在所有人之前到達病毒藏匿地,但這時她才意識到為時已晚,佐布里斯特早已將病毒釋放出來。
伊莉莎白·辛斯基(ElizabethSinskey):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她尋求羅伯特·蘭登的幫助,希望他能找到佐布里斯特的病毒藏匿地。
教務長(TheProvost):地下組織“財團”的領導人。他受佐布里斯特雇用,按照其生前意願保護他不受辛斯基和蘭登的干擾和破壞,並計畫將一段佐布里斯特事先拍攝的視頻公布給媒體。當他意識到佐布里斯特這一行動可能與生物恐怖主義襲擊相關時,決定倒戈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阻止襲擊。但最終仍因與襲擊事件關係密切而被捕。
瓦任莎(Vayentha):財團特工。她在佛羅倫斯接到命令跟蹤蘭登,但因任務失敗而被財團切斷聯繫。此後她一直跟蹤羅伯特和西恩娜二人,希望挽回頹勢,但到達舊宮後在與二人的對抗中被西恩娜推下閣樓身亡。
克里斯托夫·布呂德(ChristophBrüder):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屬監測與反應支持小組(SRS)的長官,在辛斯基與蘭登失去聯絡後受她之命搜尋蘭登的下落。
瑪塔·阿爾瓦雷茲(MartaAlvarez):佛羅倫斯舊宮的雇員,懷孕在身,在但丁死亡面具一事中為蘭登提供幫助。
伊格納奇奧·布索尼(暱稱“小主教堂”,IgnazioBusoni/ilDuomino):主教座堂博物館館長,在但丁死亡面具一事中為蘭登提供幫助。在事件發生前一晚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喬納森·費里斯(JonathanFerris):財團特工,偽裝成世界衛生組織雇員。在小說開場時曾用假眉毛和鬍鬚化妝假扮成受槍擊的馬可尼醫生(Dr.Marconi)。
埃托雷·維奧(EttoreVio):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館長,幫助蘭登找到事件與恩里科·丹多洛的聯繫。
米爾沙特(Mirsat):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導遊,幫助蘭登找到恩里科·丹多洛之墓並提供了與地下水宮殿有關的線索。
出版發行
2013年1月15日,丹·布朗在個人網站上號召讀者在社交網站上轉發分享逐漸解鎖公布新書標題,每當有讀者在Facebook或Twitter上提到這部小說,布朗個人網站上的一幅馬賽克圖像上就有一片被解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揭示出最終的標題。2月底,他還公布了小說的封面設計。封面設計採用了義大利佛羅倫斯聖母百花聖殿(即文中的“主教座堂”)的元素。3月17日,丹·布朗還發行了免費版本的《達·芬奇密碼》電子書下載,書中附贈了《地獄》的前言和第一章的試讀,讀者可以在3月24日之前通過亞馬遜公司、GooglePlay和巴諾書店下載。丹·布朗的英國官方代理,Transworld出版社隨後也在YouTube上公布了官方預告。《地獄》一書發行之前已被翻譯成法語、德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等11種語言,這些語言的譯本與原版於2013年5月14日同步發行。出版社雇用了11人的翻譯團隊,2012年2月到4月的連續兩個月間在Mondadori出版社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總部地下室中秘密完成了翻譯,全過程被嚴格保密,安保措施也極為周全。首版發行3個月之後,《地獄》也被Afraz出版集團翻譯成波斯語出版。
小說的繁體中文版由李建興翻譯,時報文化出版,2013年11月1日正式在台灣發行。簡體中文版則於2013年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首發,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
社會評價
英國連鎖書店沃特斯通的虛構類採購經理克里斯·懷特:“這應該是今年最旺銷和最暢銷的小說—很難看到還有哪一本能打敗它。從現在開始的整個夏天,它一定會極為暢銷,然後在聖誕節迎來另一個高峰。它很有可能成為12月25日的頭牌。”據《衛報》的報導,佛羅倫斯市政府非常希望《地獄》為該城帶來大量遊客。
佛羅倫斯但丁博物館的負責人SilvanoFei:“每年有6萬人參觀該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通過《地獄》可以讓人們重新談論但丁。”
花招琳琅滿目……貫穿整本書始終的追尋之旅被丹·布朗描繪得精彩絕倫。
——珍妮特·馬斯林《紐約時報》
酷似暑期電影大片的一部小說……丹·布朗為羅伯特·蘭登配製了迄今最為強大的演員陣容。
——《今日美國》
節奏快捷、機智絕倫、旁徵博引……丹·布朗無愧為智性懸疑小說大師。
——《華爾街日報》
丹·布朗讓讀者對塵封已久的書籍與陳舊發霉的走道里隱藏有古老的驚世陰謀深信不疑,他達到了他的巔峰。
——《華盛頓郵報》
丹·布朗這部新作包羅了所有他擅長的故事元素:謎題、漂亮的女搭檔、一項陰謀的蛛絲馬跡……
——娛樂周刊線上EW.com
他有將密碼學與精心研究過的歷史融為一體的能力,這使他的作品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廣受歡迎。他的《地獄》將成為經典,他以其獨有的方式讓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
——克諾集團道布戴爾出版公司主董事長兼主編索妮·梅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