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烏

地烏

地烏,別名有地雷、黑地雷、金串珠,所屬植物界,屬毛茛科,分布我國陝西,南延華東、西南各地。多年生柔軟草本。根莖橫臥或斜上,肉質,黑褐色,有環節,頂端圍以膜質的鞘狀鱗片;鬚根纖維狀。葉根出,叢生;葉柄長14~16厘米;葉片五角狀心圓形,3全裂;頂端裂片菱狀楔形,長2.5~4.5厘米,寬2~3.5厘米,更作3尖裂,先端具鈍頭的缺刻及齒牙;側裂片更作2深裂,上方裂片與頂端裂片相似,基部裂片較小,斜楔形,2尖裂;上面有時散布淡白色斑點,沿葉脈疏被白色柔毛,下面無毛。花莖長15~20厘米或更長,頂端具葉狀總苞1片,繞莖無柄;花自苞葉中心抽出,1~3朵,花梗長5~6厘米或更長,疏生白色柔毛;花被白色,背面現淡紫暈,常為5片,有時6~7片,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15毫米;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心皮多數,子房表面密生白色絹毛,柱頭帽狀,無花柱。瘦果卵狀橢圓形,被白色短毛。花期4~5月。果期7~8月。

基本信息

概述

【藥 名】:地烏

【拼 音】:DIWU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林蔭銀蓮花的根莖。

【功 效】:祛風解毒。

【主 治】: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貴州民間藥物》:“性溫,味辛微苦。”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

【別 名】:地雷、黑地雷、金串珠(《貴州民間藥物》)、蜈蚣三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原植物林蔭銀蓮花,又名:鵝掌草、二輪草

地烏地烏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我國東北,南延華東、西南各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夏採收。

【拉丁名】:Anemone flaccida Fr. Schmidt

【考 證】: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腹腔注射地烏煎劑對家兔傷寒副傷寒所致發熱有明顯降濕作用,對小鼠化學致痛(醋酸扭體法)有顯著鎮痛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400mg/kg,能明顯抑制其自發活動並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試驗也證明兩藥有協同作用。2.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LD50為810±11.7mg/kg,毒性表現為小鼠安靜、閉目,30min後緩慢死亡。小鼠腹腔注射煎劑的LD50為21.6±4.4g/kg。

植物形態

林蔭銀蓮花,又名:鵝掌草、二輪草。

多年生柔軟草本。根莖橫臥或斜上,肉質,黑褐色,有環節,頂端圍以膜質的鞘狀鱗片;鬚根纖維狀。葉根出,叢生;葉柄長14~16厘米;葉片五角狀心圓形,3全裂;頂端裂片菱狀楔形,長2.5~4.5厘米,寬2~3.5厘米,更作3尖裂,先端具鈍頭的缺刻及齒牙;側裂片更作2深裂,上方裂片與頂端裂片相似,基部裂片較小,斜楔形,2尖裂;上面有時散布淡白色斑點,沿葉脈疏被白色柔毛,下面無毛。花莖長15~20厘米或更長,頂端具葉狀總苞1片,繞莖無柄;花自苞葉中心抽出,1~3朵,花梗長5~6厘米或更長,疏生白色柔毛;花被白色,背面現淡紫暈,常為5片,有時6~7片,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15毫米;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心皮多數,子房表面密生白色絹毛,柱頭帽狀,無花柱。瘦果卵狀橢圓形,被白色短毛。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於林下陰濕處。分布我國陝西,南延華東、西南各地。

藥用價值

【採集】春、夏採收。

【性味歸經】《貴州民間藥物》:“性溫,味辛微苦。”入肝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助筋骨。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貴州民間藥物》:"解毒,驅風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

【關 鍵 詞】祛風解毒 風濕疼痛 跌打損傷

【選方】①治風濕:地烏一兩,泡酒半斤,每次服三錢。或地烏三錢,白龍鬚二錢,大血藤、大風藤各五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小杯。(《貴州民間藥物》)

②療傷,發散,助筋骨:鮮蜈蚣三七根二至三兩,切片,加白糖燉汁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用藥禁忌】《貴州民間藥物》:“孕婦忌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