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主要用白楊木雕成,大小跟人臉差不多,加上頭盔裝飾等,一般長紅三十公分,寬約二十公分。面具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類,根據劇中角色的性格特徵,精雕細鑿,再加上鮮明的色彩而成。地戲面具的著色與京劇臉譜類似,通常以赤紅表忠勇,白堊表奸詐,粉紅表文靜、黑藍表剛烈、黃色表老成,青綠表神異怪誕。在有些時候,相同的面具在不同的劇目中表現的人物形象會不同,如黑色臉譜在三國故事中表示張飛,但到了另一齣戲中,又變成了番王形象。

基本介紹

地戲面具 地 戲 不 用 戲 台 , 在 村 野 曠 地 演 出 , 故 名 。 主 要 分 布 於 貴 州 安 順 和 貴 陽 周 圍 地 域 。 整 個 演 出 活 動 中 , 演 員 都 要 佩 戴 面 具 , 當 地 群 眾 稱 為 “ 臉 子 ” 。 面 具 用 木 質 細 膩 的 白 楊 、 丁 香 、 白 果 、 揪 樹 等 木 料 制 成 , 刻 工 精 細 , 著 色 講 究 , 以 武 將 最 有 特 色 。 藝 人 制 作 面 具 , 要 參 照 “ 地 戲 譜 ” 和 民 間 傳 說 , 有 一 定 規 矩 , 有 的 還 有 口 訣 。 地 戲 演 員 全 部 由 本 村 農 民 擔 任 , 一 年 演 出 兩 次 , 一 次 在 春 節 期 間 , 時 間 約 15 天 , 叫 “ 玩 新 春 ” ; 另 一 次 在 七 月 中 間 , 演 出 5 天 左 右 , 叫 “ 挑 米 花 神 ” 。
地戲面具地戲面具

相關條目

歷史文物 考古方法工藝 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