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戲面具](/img/4/f99/nBnauM3XzQjM4AzMwIDN4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g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地戲面具](/img/c/edb/n5GcuM3X0QzMycTOwUzN5AjNxUTMygTOyQTOzQTNwAzMxAzL1c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地戲面具主要用白楊木雕成,大小跟人臉差不多,加上頭盔裝飾等,一般長紅三十公分,寬約二十公分。面具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類,根據劇中角色的性格特徵,精雕細鑿,再加上鮮明的色彩而成。地戲面具的著色與京劇臉譜類似,通常以赤紅表忠勇,白堊表奸詐,粉紅表文靜、黑藍表剛烈、黃色表老成,青綠表神異怪誕。在有些時候,相同的面具在不同的劇目中表現的人物形象會不同,如黑色臉譜在三國故事中表示張飛,但到了另一齣戲中,又變成了番王形象。
地戲,俗稱“跳神”,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
介紹 分布 歷史 演出程式 現狀地戲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許多地區廣為流傳,較為集中在安順一帶。每逢新春之後、元宵節前,安順農村隨處可見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表演。人們跳地戲主要是為了...
地戲 簡介 安順地戲 傳承人 傳承意義儺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
引言 作用和意義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木雕彩漆地戲道人面具。
圖片 簡介貴池儺戲是安徽貴池古老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佛教聖地九華山下的劉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帶。它是以宗族為演...
藝術簡介 演出劇目 儺戲音樂 舞台美術 歷史淵源面具,藏語中稱“巴”,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係,遍及西藏各地。西藏面具是從宗教藝術派生出來的一種工藝品,大致...
歷史淵源 形成發展 歷史記載安順地戲,貴州省安順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順地戲流行於安順、平壩、惠水等市縣的戲曲劇種。據傳,地戲源自明清時進入貴州的軍隊中。每...
歷史淵源 文化特徵 代表劇目 傳承保護 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