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風瘡病

土風瘡病,中醫病名。是指病初因胎體遺熱,濕熱內蘊,或食入腥發之品,復感風邪,兩邪相織,發於肌膚以見風團、丘疹、水皰為臨床表現的疾病。主要發生於兒童。相當於西醫病名丘疹性蕁麻疹。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名詞解釋

是指病初因胎體遺熱,濕熱內蘊,或食入腥發之品,復感風邪,兩邪相織,發於肌膚以見風團、丘疹、水皰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丘疹性蕁麻疹基本相同。

病因

系素體不足或胎體遺熱以致濕熱蘊內,或因蚊、蚤刺咬或腸寄生蟲,或因食入腥發動風之品,或因內有食滯,復感風邪而誘發本病。

病機

1.風熱 內蘊濕熱,復感風邪蟲毒。郁於肌膚則見風團,紅斑,丘疹,血痂。

2. 食滯 內有食滯,外感風邪則見丘疹、風團,食滯中焦完谷不化則腹脹、便秘。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 皮損為1~2cm大的圓形或橢圓形風團樣丘疹,中心有丘疹、丘皰疹或水皰,有時為大皰或血皰。

2. 風團損害可很快消失,但丘疹可存在1周左右。皮損數目不定,不互相融合,可分批陸續出現。

3. 消退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瘙癢劇烈。

病證鑑別

1.蕁麻疹:驟發驟失,無丘疹水皰,消退後不遺留痕跡,與年齡季節無關。

2.水痘:好流行於春季,發病及經過急,有前驅症狀,瘙癢不著,不形成風團,伴有全身症狀。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以內傷、外感來辯證。內傷表現為以皮疹為小丘疹及風團紅斑,伴腹脹,便秘;外感表現為以皮疹色紅,結痂。

治療原則

本病應根據病因來辨證論治。內傷宜給予清熱消導、疏風止癢;外感宜給予清熱解毒、疏風止癢。輔以外治法。

證治分類

1. 風熱

證候:風團紅斑丘疹,頂端有小皰,結痂,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止癢。

方藥:荊防湯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薄荷、地膚子、金銀花、蒲公英、丹皮、生地。

2.食滯

證候:皮疹為小丘疹及風團紅斑,偶見糜爛結痂。伴腹脹,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或細澀。

治法:清熱消導,疏風止癢。

方藥:防風、芥穗、黃芩、梔子、赤芍、焦三仙、白鮮皮、香檳榔。

其他療法

外治法:局部可外塗三黃洗劑或百部酒,每日2~3次。

轉歸預後

本病若病情較輕,正氣較強者,皮疹及癢痛感完全消退。若病情較重,正氣較虛弱者,少數患者皮疹及癢感未改善,仍有新出皮疹。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記載:“土風瘡狀如風疹,而頭破,乍發乍瘥。此由肌腠虛疏,風塵入於皮膚故也。俗稱土風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