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印

土爾扈特印

土爾扈特印,銀印,製作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方形,虎鈕,鏨刻滿、蒙文“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之印”,其中,“烏訥恩蘇珠克圖”意為忠誠、忠順,“卓里克圖”意為英勇、勇敢,全印文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介紹

土爾扈特印,銀印,製作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方形,虎鈕,鏨刻滿、蒙文“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之印”,其中,“烏訥恩蘇珠克圖”意為忠誠、忠順,“卓里克圖”意為英勇、勇敢,全印文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土爾扈特部最高首領渥巴錫去世後,清朝政府將汗印頒發給了渥巴錫的長子策凌納木扎勒。之後,先後有11名繼任的卓里克圖汗執掌此印。

歷史背景

據記載,土爾扈特是我國西北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厄魯特,明朝稱瓦刺,厄魯特蒙古四部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土爾扈特部本來遊牧於雅爾之額什爾努拉,雅爾在新疆塔城西北地區,今哈薩克斯坦的烏爾札爾地區。公元17世紀初,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企圖役使其他各部。

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十分不滿,在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挈全族越過哈薩克部西走,到達了俄國的伏爾加河。之後,俄國沙皇在頓河區、伏爾加河中游以及烏拉爾區進行擴張活動,嚴重威脅了土爾扈特部蒙古人民的和平與安定生活。俄國沙皇強迫土爾扈特人為他們當炮灰,徵調大量蒙古人充當士兵,參加對土耳其和瑞典的戰爭,並在經濟上大肆掠奪,強迫他們推行東正教。土爾扈特部人不堪忍受沙皇的壓迫,決定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舉旗東歸,返回自己的祖國。

1771年1月,17萬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率領下,男女老少一路跋涉,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回到他們稱之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對於這一壯舉,清朝政府非常重視。第二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的普陀宗乘之廟(也稱小布達拉宮)接見渥巴錫等東歸首領,用蒙古語與他們交流,封渥巴錫為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乾隆皇帝還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下令用漢文、滿文、蒙古文、藏文四種文字刻在兩座石碑上,用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現在,這兩座石碑存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面的普陀宗乘之廟內。

土爾扈特部最高首領渥巴錫去世後,清朝政府將“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之印”頒發給了渥巴錫的長子策凌納木扎勒。之後,先後有11名繼任的卓里克圖汗執掌了此印。銀印的分量與這枚官印一起頒發的,還有“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部盟長之印”、“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北部盟長之印”、“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東部盟長之印”、“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西部盟長之印”以及“舊土爾扈特部南旗管旗札薩克之印”、“土爾扈特部南中旗管旗札薩克之印”、“和碩特部管旗扎薩克之印”等印章,清朝將它們分別頒發給了土爾扈特部與和碩特部的各個盟長和旗長。

清朝政府前後頒發給東歸的舊土爾扈特部與和碩特部一共20枚印章,其中汗印1枚,盟長印5枚,旗長印14枚。現在,有15枚印章分別收藏於新疆博物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物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檔案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檔案局等單位,其中新疆博物館收藏數量最多,有10枚印章。還有4枚印章下落不明,1枚印章可能當時被清朝政府收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