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呈不規則的扁長2~3mm。萼片灰綠色,基部連合,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其中2齒合生,表面密被黃白色毛茸。基部有兩片批針鑽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長,突出於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藍紫色,外部顏色較淺,呈淡紫色。氣微弱,味淡。
野葛多年生落葉藤本,長達10m。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部粉質,纖維性很強。莖基部粗壯,上部多分枝。三出複葉;頂生小葉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長5.5-19cm,寬4.5-1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有時淺裂,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兩邊不等,背面蒼白色,有粉霜,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葉盾狀著生,卵狀長橢圓形,小托葉針狀。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藍紫色或紫色;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萼鍾狀,長0.8-1cm,萼齒5,披針形,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辯狹橢圓形,較旗瓣短,常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長6-9cm,寬7-10m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
種子卵圓形,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甘葛藤藤本。根肥大。
莖枝被黃褐色短毛或雜有長硬毛。三出複葉,具長柄;托葉披針狀長橢圓形,有毛;小葉片菱狀卵形至寬卵形,有時3裂,長9-21cm,寬8-18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圖形。總狀花序腋
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鍾狀,長1.2-1.5cm,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長,被黃色長硬毛;花冠紫色,長1.3-1.8cm。
莢果長橢圓形,扁平;長10-12cm,寬1-1。2c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腎形或圓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花蕾形態:乾燥花蕾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略成扁腎形,長5~15毫米,寬2~6毫米,厚2~3毫米。萼片灰綠色,基部連合,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其中2齒合生,表面密被黃白色毛茸。基部有兩片披針鑽形的小苞片。
花瓣5片等長,突出於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藍紫色,外部顏色較淺,呈淡藍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枚,其中9枚連合,雌蕊細長,微彎曲,外面被毛。氣微弱,味淡。以朵大、淡紫色、未開放者為佳。
葛 粗壯藤本,長可達8米,全體被黃色長硬毛,莖基部木質,有粗厚的塊狀根。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背著,卵狀長圓形,具線條;小托葉線狀披針形,與小葉柄等長或較長;小葉三裂,偶爾全緣,頂生小葉寬卵形或斜卵形,長7-15(-19)厘米,寬5-12(-18)厘米,先端長漸尖,側生小葉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黃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被黃揭色絨毛。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頗密集的花;苞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遠比小苞片長,早落;小苞片卵形,長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於花序軸的節上;花萼鐘形,長8-10毫米,被黃褐色柔毛,裂片披針形,漸尖,比萼管略長;花冠長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黃色硬痂狀附屬體,具短瓣柄,翼瓣鐮狀,較龍骨瓣為狹,基部有線形、向下的耳,龍骨瓣鐮狀長圓形,基部有極小、急尖的耳;對旗瓣的1枚雄蕊僅上部離生;子房線形,被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長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葛根供藥用,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止瀉的功能,並能改善高血壓病人的項強、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有效成分為黃豆甙元(daidzein)、黃甙 (daidzin) 及葛根素 (puerarin)等。莖皮纖維供織布和造紙用。古代套用甚廣,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葛紙、葛繩套用亦久,葛粉用於解酒。也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藥品簡述
藥名:葛花
漢語拼音:gehua。
英文名:FlowerofLobedKudzuvi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uerarialobata(Willd.)Ohwi[P.thunbergiana(Sieb.et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TangetWang]
2、PuerariathomsoniiBenth.
功效分類:清熱藥。
科屬分類:豆科。
別名:葛條花。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胃經。
功能:解酒醒脾;止血。
主治:傷酒煩熱口渴;頭痛頭暈;脘腹脹滿;嘔逆吐酸;不思飲食;吐血;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7.5克~15克;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
1、生於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於山野灌叢和疏林中。
資源分布:
1、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苦葛藤PuerariathomsoniiBenth.的花。
採收儲藏:立秋後當花未全放時採收,去枝葉,曬乾。
炮製方法:揀去柄及雜質,篩去土。
用藥禁忌
藥用價值
化學成份
從野葛新鮮花中提得揮髮油,其中性油中含1-辛烯-3-醇(1-octen-3-ol),丁香油酚(eugenol),芳樟醇(linalool),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丙酸甲酯(methylpropionate),異戊酸甲酯(methylisovalerate),正己酸甲酯(methylcaproate)。另外得尼泊爾鳶尾黃酮(irisolidonce),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素(daidzein),槲皮素(quercetin),葛花甙(kakkalide),鷹嘴豆芽素(biochanin)A,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降紫香甙(sissotrin),又從中提得三萜皂甙:槐花二醇(sophoradiol),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Ⅲ。此外,還分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β-sitosterol-3-O-β-D-glucose)。從中國購買葛花中分離得葛花異黃酮,即6,4'-二羥基-7-甲氧基異黃酮(kakkatin)。
粉末特徵
顯微鑑別粉末特徵:
(1)野葛花粉末灰棕藍色。
①萼片上下表皮都著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單列,基部2個細胞小型,先端細胞細長,末端銳尖;腺毛多細胞頭,內含淺黃色內含物;上表皮細胞內側有含1個單棱晶的厚壁細胞。
②旗瓣上表皮細胞壁方形,呈乳突狀,外復有厚(19-23μm)瘤狀角質層;中央部的上表皮細胞高19-26μm,下表皮細胞高18-24μm,寬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質層。
③花粉粒,顯微鏡下P×E=(20.4-23.8)×(22.1-23.8)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網眼較小,點狀,孔狀,網眼內顆粒狀紋飾少。
(2)粉葛花粉末發棕藍色。
①旗瓣上面表皮細胞長方形,高34-49μm,寬10-18μm,細胞呈扁平突起,復有4-6μm厚的角質層;中央部的下表皮細胞類方形,高19-26μm,寬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質層,呈乳頭狀突起。
②花粉粒淡黃色,單粒,3孔溝,顯微鏡下,P×E=(20.4-23.8)×(20.4-27.2)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1-23)×(13-25)μm,表面具網紋紋飾,網眼較大,多邊形,網眼內具多數明顯的顆粒狀紋飾。
功效作用
葛花茶有強效解酒,還具有清熱、解毒、護肝、養顏、補腎之作用。
在中醫領域裡就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說。總之,葛花在(神農本草經、醫藥大全、東醫寶典-難病篇、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葛花茶,有醒酒的功效。上班族們工作中難免有一些應酬,每天喝少量的酒對身體並無壞處,但是如果沒有節制的話,會喝多少就喝多少,這樣對身體的危害很大,所謂“喝酒傷肝”,長期下去有可能造成肝硬化和脂肪肝。所以這種情況的上班族們就可以喝點葛花茶緩解一下。還有,可以在酒桌上多吃一點維生素C含量的水果,如:橙子和橘子,但還是得避免太多的大魚大肉,容易傷肝。
炮製方法
揀去柄及雜質,篩去土。
性味
甘,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
②《綱目》:"甘,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寒。"
歸經
《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
解酒醒脾。治傷酒發熱煩渴,不思飲食,嘔逆吐酸,吐血,腸風下血。
①《別錄》:"消酒。"
②《滇南本草》:"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
③《綱目》:"治腸風下血。"
④《醫林纂要》:"清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7.5克~15克;或入丸、散。
其他選方
①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蓮花青皮(去穰)1.5克,木香2.5克,橘皮(去白)、人參(去蘆)、豬苓(去黑皮)、白茯苓各7.5克,神曲(炒黃)、澤瀉、乾生薑、白朮各10克,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25克。為極細末,秤和勻,每服15克,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論》葛花解酲湯)
②治飲酒積熱,毒傷脾胃,嘔血吐血,發熱煩渴,小便赤少:葛花50克,黃連10克,滑石50克(水飛),粉草25克。為細末,水合為丸,每服5克,滾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熱丸)
名家論述
1.《本經逢原》: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湯用之,必兼人參。但無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損人天元,以大開肌肉,而發泄傷津也。
2.《別錄》:消酒。
3.《滇南本草》: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
4.《綱目》:治腸風下血。
5.《醫林纂要》:清肺。
食療藥方
葛花解酲湯:治酒客病。
【組成】
蓮花青皮三分去穰木香2.5克橘皮去白白茯苓人參豬苓
以上各7.5克
神曲炒澤瀉乾薑白朮以上各10克白豆蔻仁葛花砂仁
以上各25克
以上為細末,和勻,每服15克,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過飲,頻服取汗,損人天年。
【注】酒為水谷精液所化,體濕性熱,少飲則能調和氣血,流暢陰陽,內助中氣,捍禦外邪,若過飲無度,輕則傷人脾胃,重則損人神氣,所以酒困之人,昏暈煩亂,乾嘔噁心,飲食即吐,百體酸軟,身熱頭疼,嘈雜吞酸,胸膈痞塞,口燥舌乾,手足顫搖,心神恍惚,不思飲食,小便渾濁,大便溏瀉,此皆濕熱傷形與氣也。
【按】李杲曰:酒病者,往往以大熱大寒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大熱則傷陰,大寒則傷胃,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壽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故制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曲,佐以快氣之品,用苓澤,佐以甘溫之品,服後取汁,是謂外解肌肉,內清陽明,令上下內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穢為芳變,濁為清化,泰然和矣。
葛花解酒
1)、葛花中的皂角苷,異黃酮類具有氧化還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可使乙醇失去毒性,收縮和保護胃腸黏膜,減緩酒精的吸收,阻礙酒精快速大量地進入血液循環。
2)、酒前服用,提前在肝、胃形成保護膜,起到護肝養胃,增大酒量作用;酒中飲用抗醉,酒後飲用解酒,源於葛花中異黃酮類可吸附酒中致醉物質,降低酒精濃度,降低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血管,並通過加速排尿、排汗排泄分解,緩解頭痛、眩暈、噁心等不舒服狀態,減輕醉酒程度。
《中藥大辭典》亦說葛花“解酒醒脾,治傷酒發熱煩渴,不思飲食,歐逆吐酸,吐血,腸鳳下血”
《神農本草經》中說葛根能“解諸毒”,“諸毒”當然涵蓋有飲酒中毒。
葛花可以提神醒腦,而且調養腸胃,起到健脾養胃的功效,同時可消除飲酒中毒的情況出現,飲酒過多者可以喝一些葛花酒來解酒消毒是很明顯的。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1、野葛花花蕾呈扁長圓形。開放的花皺縮,花萼灰綠色至灰黃色,萼齒5,披針形,約與萼筒等長或稍長,上面2齒合生,長8-11mm,下面裂片最長1片可長達15mm,其他2片長5-7mm,內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藍色至藍紫色,久置則呈灰黃色;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15mm,寬6-12mm,先端中央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長6-12mm,寬2-5mm,基部附屬體一例甚小或缺,弦側附屬體明顯長大於寬,龍骨瓣長5-13mm,寬3-5mm,弦側基部有三角形附屬體。花葯長0.6-0.9mm,寬0.3-0.5mm。無臭,味淡。
2、粉葛花花蕾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三角形,花萼黃綠色至灰綠色,萼齒顯著長於萼筒,內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2分裂(2齒合生),長12-16mm,下方3裂片最長的可達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後呈黃白色至深黃色,5片,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20mm,寬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2短圓耳狀突起;翼瓣長橢圓狀,長5-20mm,寬3-5mm,基部兩側附屬體呈不對稱的耳狀突起;龍骨瓣長6-20mm,寬3-8mm,弦側基部附屬體不明顯,稍呈突起。花葯長l-1.5mm,寬0.2-1mm。雌蕊具毛。體輕,無臭,味淡。
顯微鑑別粉末特徵:
1、野葛花粉末灰棕藍色。
①萼片上下表皮都著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單列,基部2個細胞小型,先端細胞細長,末端銳尖;腺毛多細胞頭,內含淺黃色內含物;上表皮細胞內側有含1個單棱晶的厚壁細胞。
②旗瓣上表皮細胞壁方形,呈乳突狀,外復有厚(19-23μm)瘤狀角質層;中央部的上表皮細胞高19-26μm,下表皮細胞高18-24μm,寬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質層。
③花粉粒,顯微鏡下P×E=(20.4-23.8)×(22.1-23.8)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網眼較小,點狀,孔狀,網眼內顆粒狀紋飾少。
2、粉葛花粉末發棕藍色。
①旗瓣上面表皮細胞長方形,高34-49μm,寬10-18μm,細胞呈扁平突起,復有4-6μm厚的角質層;中央部的下表皮細胞類方形,高19-26μm,寬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質層,呈乳頭狀突起。
②花粉粒淡黃色,單粒,3孔溝,顯微鏡下,P×E=(20.4-23.8)×(20.4-27.2)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1-23)×(13-25)μm,表面具網紋紋飾,網眼較大,多邊形,網眼內具多數明顯的顆粒狀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