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狀福祿草

團狀福祿草

團狀福祿草(學名:Arenaria polytrichoides)為石竹科無心菜屬的植物。分布在錫金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500米至5,3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高山草甸、倒石堆以及碎石帶,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簡介

團狀福祿草團狀福祿草

團狀福祿草(新擬)團狀雪靈芝(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金髮蘚狀蚤綴(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ArenariapolytrichoidesEdgew.exEdgew.etHook.f.inHook.f.Fl.Brit.Ind.1:237.1874;WilliamsinJourn.Linn.Soc.Bot.33:404.1898,excl.β.etl.c.34:436.1900etl.c.38:401.1909;ForbesetHemsl.inJourn.Linn.Soc.Bot.36:457.1905;W.W.SmithetCaveinRec.Bot.Surv.Ind.4:179.1911;PaxetHoffm.inFedde,Repert.Sp.Nov.Beih.12:366.1922;Haraetal.,Enum.Flow.Pl.Nepal2:51.1979;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1:301.1982;西藏植物志1:679.1983.

形態特徵

團狀福祿草為多年生墊狀草本,呈半球形,高2.5-11厘米,直徑10-15厘米。主根粗壯,木質化。莖圓柱形,緊密叢生,基部木質化,除頂部外,枝上枯葉密集,幾成堅硬實體。

團狀福祿草團狀福祿草

葉片鑽形,長0.5-1厘米,寬不足1毫米,密集成覆瓦狀排列,基部較寬,膜質,抱莖,邊緣較厚,近基部被疏緣毛,上面凹入,下面凸起,頂端具硬尖,基部以上向外反曲。花單生枝端,無梗。

苞片披針形,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基部較寬,呈膜質鞘狀,抱莖,邊緣反卷而成硬邊,頂端具刺狀尖頭;萼片5,寬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約3毫米,基部較寬,頂端鈍,具不明顯的3脈;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或倒卵形,長於萼片;花盤杯狀,具5個深色腺體;雄蕊10,花絲扁線形,長約1.5毫米,花葯黃色;子房卵圓形或倒卵形,長約1毫米,花柱3,長約1毫米。蒴果卵圓形,長約1.5毫米,3瓣裂,裂瓣頂端2裂;種子橢圓形,微具棱,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地區

團狀福祿草產於西藏(錯那、亞東、定結、定日、尼木、南木林、薩噶、仲巴、曲松、那曲、申扎)、四川西部(九龍、稻城、巴塘、康定)、青海東南部(果洛)。生於海拔3500-5300米的高山草甸、倒石堆和碎石帶。錫金也有。模式標本采自亞東帕里春丕塘一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