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主要內容有如何儘快把握公司或部門的現狀,如何改善公司或部門的利潤結構,如何有效地控制庫存量,如何有效地管理應收款與應付款,如何判斷客戶的信用度,如何創造出具有高附價值的經營體制,如何評價設備投資的效率,如何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如何對公司的整體業務進行綜合分析等。
本書目錄
A 經營分析的用途1 以數學子作為判斷業績的依據——要善於使用結算表2 全面考察工作效率——盈虧分析、資金分析3 結算表是信息的寶庫①——資產負債表(B/S)4 結算表是信息的寶庫②——簡易資產負債表5 結算表是信息的寶庫③——損益表(P/L)6 結算表是信息的寶庫④——簡易損益表7 結算表是信息的寶庫⑤——簡易利潤分配8 善用數字進行比較的技巧——趨勢比較、競爭比較、目標比較9 抓住重點、提高分析效率——分析的角度1 如何進行經營分析—基本體系11 本書的基本框架——套用實例公式一覽表B 迅速把握公司與部門現狀1 盈利能力考察——總資本利潤率①2 盈利能力的尺度——總資本利潤率②3 探索收益性差異的成因——總資本利潤率的分解4 提高收益性——總資本利潤率的改善5 財務體制如何——自由資本比率①6 考察財務體質的優劣——自由資本比率②7 考察人菌效率——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①8 考察人均的效率——資本集約度、勞動裝備率②9 成長力的均衡——銷售額增長率、利潤增長率、自由資本增長率公式一覽表C 改善公司與部門的利潤構成1 搞清銷售額、成本、利潤之間的關係——變動費用、固定費用2 找出盈虧平衡的銷售額——損益臨界點3 透過圖表看銷售額、成本、利潤之間的關係——損益臨界點比率①4 盈利的穩定性——損益臨界比率②5 損益臨界點比率讀解——損益臨界點比率③6 確定目標利潤——實現目標利潤銷售額7 探索目標利潤的實現之路——提高邊界利潤率、削減固定費用公式一覽表D 搞好庫存管理1 如何把握庫存量——庫存周轉率、庫存周轉周期2 控制進貨——月度庫存計畫表3 以重點管理求效率——ABC分析4 從視覺上抓住管理的要求——ABC分析圖5 高效訂貨法①——定期訂貨方式6 高效訂貨法②——定量訂貨方式7 控制庫存成本——保管費用、訂貨費用8 訂貨的合理化——經濟批量(EOQ)公式一覽表E 巧妙管理應收帳款與應付帳款1 考察銷售債權的周轉效率——銷售債權周轉率、銷售債權周轉周期2 分析銷售收入的結構——應收帳款現金銷售比率、當月應收帳款回收率3 分析回收結構——現金回收率、應收票據回收率4 制定回收計畫①——銷售收入回收計畫表5 制定回收計畫②——應收帳款回收結構計畫6 考察支付的周轉效率——應付債務周轉率、應付債務周轉周期7 分析支付的結構①——現金採購比率、應付帳款支付率8 分析支付的結構②——現金支付率、票據支付率9 制訂支付計畫①——採購支付計畫表1 制訂支付計畫②——應付帳款支付結構計畫公式一覽表F 考察貿易夥伴的信用1 從資產負債表的構成出發——流動、固定分界線2 考察短期償債能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存款比率3 考察資金的運行①——淨運營資本4考察資金的運行②——淨運營資本走勢圖5 運營資本的周轉天數——周轉天數所需運營資本表6 運營資金的預測——運營資本預估表7 確認投資是否過大①——固定比率、固定長期適合率8 確認投資是否過大②——固定比率走勢圖9 推算設備投資的規模——設備投資額的推算1 考察借貸潛力——借貸潛力公式一覽表G 造就高附加價值的體質1 企業創造的價值——附加價值2 了解附加價值的分配結構——附加價值分配3 形成附加價值的整體構造——附加價值損益表4 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方法——高附加價值路線5 考察員工的勞動生產率①——人均附加價值6 考察員工的勞動生產率②——人均附加價值圖7 制訂短期附加價值計畫——附加價值計畫8 預測新業務的銷售額——新業務必要銷售額9 控制部門成本——人均小時附加價值損益表公式一覽表H 考察設備投資效率1 設備投資的考察標準——設備投資現金流量比率2 考察項目投資回收期——回收期法3 考察貨幣時間價值與現值的關係——現值4 用淨現值投資方案——淨現值法5 預算投資與現金流量的現值①——貨幣時間價值折算利潤率法①6 預算投資與現金流量的現值②——貨幣時間價值折算利潤率法②7 計算投資利潤率(ROI)——投資利潤率公式一覽表I 資本運作與資金運用效率1 考察主業與資本運作的平衡關係——業務利潤2 考察總資本的運用效率——總資本業務利潤率、資本運作依存度3 考察投資融資的效益——投資融資利潤4 考察借款方式的優劣——有息負債利率5 與銀行的談判技巧——實際利率6 企業的利潤分配——分配傾向7 評價股份投資——股價收益率、股價純資產倍率公式一覽表J 綜合掌握企業經營狀況1 如何評價綜合實力與潛力——綜合實力、潛力評價2 通過圖看綜合實力平衡性——經營雷達圖①3 經營雷達圖的繪製與使用方法——經營雷達圖②4 綜合概括經營指標①——指數法①5 綜合概括經營指標②——指數法②6 重新認識企業的結構革新能力①——新產品比率7 重新認識企業的結構革新能力②——舊產品比率、新設備比率8 考察企業的知識集約化、“柔性化”能力①——研究人員比率、基礎研究人員比率9 考察企業的知識集約化、“柔性化”能力②——(銷售額)研究經費比率、數控機械設備比率1 創造未來的經營分析——業務機會圖公式一覽表附錄譯者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