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願景
國電山西分公司按照集團公司以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加快建設綜合型能源集團的發展戰略和華北公司的要求,緊緊抓住山西省晉東南、晉北、晉中三條特高壓線路建設及煤炭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堅持“聯繫政府、掌握信息、搶點布陣、超常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致力於煤電一體化項目開發建設,大力開發與推進火電、風電、光伏電和煤炭資源項目,開發儲備了一批質量優良、發展前景良好的優質資源項目。公司規模
截止目前,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駐晉企業(不含國電電力所屬大同二電廠)共7個,分別為: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國電太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國電霍州發電廠、國電榆次熱電有限公司、國電長治熱電有限公司、國電山西潔能有限公司、國電高河發電廠籌建處。區域企業裝機總容量379.5萬千瓦,其中運營機組122.5萬千瓦,在建機組257萬千瓦。
企業經營
2006年是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公司脫離代管獨立自主經營的第十個年頭,也是集團公司創新發展關鍵的一年。十年來公司不斷創新發展,從提出“三個一”(選好一個總經理、定好一個利潤指標、用好一個年薪制),堅持“雙資雙營”(資本運營、資產經營),到體制、管理、科技“三個創新”,努力實現“兩化、四跨”(規模化、現代化,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跨國經營)的戰略目標。“兩化四跨”戰略目標全面推進,走向多元投資體制的態勢已經形成。一、聯手“世界500強”企業共組大型中外合資公司
經過近幾年不斷尋找戰略合作夥伴、接觸多個國外著名公司,經過多次協商談判,到去年12月,公司和世界第286強的韓國電力公社、第40強的德意志銀行正式簽署協定,集團公司用33億淨資產實物溢價47億元,引進外資53億元,合資組建100億元註冊資本金的中外特大型合資企業,目前國家商務部已審批同意,其他手續正在辦理之中。新公司組建後,折合53億元人民幣的外資現金作為資本金,可開工建設5—6個百萬千瓦發電工程項目,與此配套的400億元銀行貸款也得到多家銀行承諾。省政府要求公司組建後儘快在境外上市,再融資再擴張再發展,幾年後發展成為省內最大、國內外知名的集團公司。
二、電煤水項目一起抓,今年可望開工600萬千瓦
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山西調研後要求把山西建設成為新型能源基地,2006年國家發改委批准山西省“十一五”發展規劃,其中要求山西省到“十一五”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700萬千瓦,也就是說山西省電力裝機容量五年翻一番。經過做省發改委和有關市、縣政府大量工作,我們拿到20個項目、1800萬千瓦裝機容量,絕大部分列入“十一五”計畫盤子中。集團公司及時聘用了10個專職前期項目籌建處主任和4個兼職主任,立即開展了前期工作。明確項目開發前期工作費用,明確誰完成立項誰就是項目經理人。到目前有6、7個項目、600萬千瓦容量進展順利,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可望在年內開工建設。
在做好電力項目的同時,我們還進入了水、煤項目開發。在談判電力項目時,要求地方政府在電廠附近配備煤田以保證發電用煤;再是積極和各級地方政府協商,開發或經營城市污水項目,解決山西發電項目缺水問題,為此公司還將介入水庫的建設開發。去年集團公司已盤進太原市垃圾電廠、榆次市污水廠,取得平魯污水廠經營權,太原、陽泉等城市的污水廠也在商談中。
三、引進來、走出去,和兄弟公司合作跨區域發展
2006年山西國際電力集團積極回響投資協會兩委會提出的加強兄弟投資公司之間合作的倡議,繼續多方面開展了與北京能源、江蘇國信、浙江能源、黑龍江電力開發等兄弟公司的合作,實現雙方互利雙贏,實施跨區域發展。
與北京能源的合作已經有五年的歷史,從合資建設漳山、兆光兩個2×30萬千瓦機組開始,投產後合資二期擴建正在進行,去年我們兩公司又簽訂了合資建設右玉2×60萬千瓦、盂縣2×100萬千瓦的兩個項目協定,雙方合作進一步得到擴展。在購買“920”項目京能熱電股份時,我們又進行了合作,山西國際電力集團購買了京能熱電26%的股份,雙方的合作從山西走到了北京。
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和江蘇國信集團的合作走過了從90年代計畫經濟“拉郎配”的陽城6×35萬千瓦項目到現在自願互信、互利雙贏,去年雙方簽訂合資建設高平2×60萬千瓦和古城2×100萬千瓦兩個項目一家控股一個的協定,有望今年開工建設。在“920”項目購買陽城10%時,江蘇國信給了我們有力支持,從而使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和中國大唐集團在國家電監會組織的陽城股份競標拍賣中,以第72次舉牌16億元人民幣標的艱難取勝,一舉震動了國家電監會機關。
在“920”項目拍賣競標中我們在省內外共取得5個項目105萬千瓦股權,占總拍賣容量的11%,共出資35億元。其中在浙江購得嘉興2×30萬千瓦30%、鎮海4×21萬千瓦37.5%股份,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和浙江能源集團走到了一起,既擴大了我們和兄弟投資公司間的合作,又實現了集團公司跨區域發展戰略。
去年和黑龍江電力開發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性協定,具體事宜正在商談中。
四、牽手民營企業,推進產權結構多元化
推進產權結構多元化,引進民營企業也是國有控股企業克服一股獨大現象,形成有效制衡機制的途徑。去年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在與國際著名企業和國內同業大企業合作,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同時,又與山西大型民營企業“金海洋集團”簽訂合作意向。金海洋集團總資產20億元,年銷售收入20億元,是集煤礦、輸煤皮帶運輸、洗煤、發電、集裝運煤站台等與一身的大型企業,在商談委託經營電廠時,了解到金海洋集團的後勁不足的實際,如有資金投入大有前途。在當地政府協調下,雙方友好協商。議定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注入金海洋集團20億元資金用於企業發展,該企業由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控股的意向,目前我們已委託會計事務所進行核資。
06年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創新發展走向多元,邁開了關鍵步伐,進入了實質性進展,主要得益於省委、省政府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思路清、決心大,2006年4月專門召開加快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動員會議,一是要全面推進國企產權主體多元化,要注意引進外資、民資或外省的國有企業進入省內國有企業,克服一股獨大現象,形成有效制衡機制;二是要面向國內國際引進戰略合作夥伴,通過轉讓部分產權股權或增資擴股,引進國內國際先進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省委書記、省長都十分關心山西國際電力集團產權結構多元化改革,明確要求儘快改革,要走在前面。去年我們的多元化改制工作雖然邁開了實質性步伐,但今年的工作更艱難,一是引進國外戰略合作夥伴,國家要有6個部門審批,新公司境外上市,手續更十分複雜,而政府最近又明確今年第四季度達到境外上市條件,時間緊、任務重;二是要開工的新項目多,雖然有了承諾,但要真正得到核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進入煤、水等新的領域擴展,與跨國公司合作、引入民營企業肯定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有磨合期,才能和諧發展。十年來,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到2006年集團公司總資產260億元,權益裝機容量600萬千瓦,控股企業發電量187.5億千瓦時,配電企業售電量30.8億千瓦時,銷售收入50億元,實現利潤8.5億元。集團公司已經有了較大實力,較好基礎,但距離省委、省政府加大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要求相差還遠,和協會不少兄弟企業還有差距,我們要繼續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力爭到2015年把山西國際電力集團發展成為千億元總資產的大企業大集團。
國電電力山西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
(國電電力太僕寺旗風電開發有限公司、國電電力朔州懷仁電廠項目籌建處)是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於2009年8月成立的全資子公司,實行三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模式。國電電力山西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註冊地為山西省大同市,負責國電電力在山西地區新能源項目的投資、開發、建設和運營工作。2009年8月,國電電力山西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主要負責山西及鄰近大同市的內蒙古地區的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併兼管朔州地區高效大容量、使用洗中煤大型火電項目的開發。
國電電力山西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風資源開發已覆蓋山西、內蒙古兩個省、區,規劃容量達到3000MW.
公司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光華街1號
郵編:037043
聯繫人:孫海英
重組上市
山西國電是山西省繼太鋼集團和焦煤集團之後的第三大地方政府直管企業。2005年,山西國電權益裝機容量(含在建)595.6萬千瓦,控股裝機容量(含在建)393.28萬千瓦,配電企業售電量25.8億千瓦時。2005年,山西國電實現銷售收入43.67億元,實現淨利潤2.37億元,資產總額達到222.29億元,控股公司33家,參股公司14家。山西國電前身為山西省地方電力公司,此後,山西省對地方電力公司進行改革,原山西省電力局農電局與地方電力公司合併,此次赴港上市資產是原山西省電力局農電局的資產。2005年底,根據國家電力改革統一安排,山西國電持有的漳澤電力23341萬股股票(占總股本的41.27%)無償轉讓給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轉讓後,山西國電屈身為漳澤電力的第二股東。
而在通寶能源上,山西國電一直努力保持控股權。2005年,通寶能源完成股改,山西國電的持股比例從股改前的36.76%下降至股改後的25.54%。此後,山西國電斥資5億多元在二級市場增持,四次合計增持1.8億股流通股,使山西國電持股比例重新上升到47%,處於相對控股地位。
山西國電參股的金融類公司主要為光大銀行、山西證券和山西金融租賃公司,持有三家公司的股權分別為1.28%、19.51%、58%。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資產分布(二)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於2002年12月29日成立的以發電為主的綜合性電力集團,主要從事電源的開發、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組織電力(熱力)生產和銷售;從事煤炭、發電設施、新能源、交通、高新技術、環保產業、技術服務、信息諮詢等電力業務相關的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從事國內外投融資業務,自主開展外貿流通經營、國際合作、對外工程承包和對外勞務合作等業務。2010年,公司入選世界500強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