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樑遭到嚴重破壞。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建國後,必須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以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並為有計畫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準備條件。
內容
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
恢復工作開始時面臨著很大困難。帝國主義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戰爭挑釁,殘留在大陸上的國民黨武裝尚待肅清,人民解放軍還在向全國進軍,軍事行政開支猛增,1949年財政收入只及支出的1/3,不得不靠發行貨幣來彌補赤字,加以私人投機資本乘機哄抬物價,1949年到1950年初,連續發生四次大規模漲價風潮。在這種形勢下,平衡財政收支和穩定物價,就成為當時鞏固人民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人民政府在進行了幾次平抑物價的鬥爭後,1950年3月採取了決定性的措施,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人民政府這一決定迅速得到貫徹並取得成效。財政收支很快接近平衡,結束了惡性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的局面,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順利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見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
恢復交通運輸業
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樑,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對整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恢復農業生產
人民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最主要的是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三年間共發放農業貸款15.7億元;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民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特別是興修水利,起了很大作用,三年中政府用於水利建設的經費共8.8億元,占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的13.2%,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民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促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三年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
恢復工業生產
它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重點。其中首先要恢復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儘快復工。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民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見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由於政策正確,廣大工人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很高,這三年國營工業的恢復發展特別迅速。在三年中全國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4.8%,而國營工業的產值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達到57%,因而它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26.3%上升到1952年的41.5%。
調整私營工商業
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範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闢廣闊的市 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 7%,零售額增加了18.6%。
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畫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準備了條件。
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占19.1%,集體所有制經濟占1.5%,公私合營經濟占0.7%,資本主義經濟占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占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